在我们所接触的《诗经》之《国风》系中,最为熟悉而且也较短的诗篇大多为每章4句,每句4字,3章、4章、5章的作品都有,若要说字数少而又较为熟悉的,恐怕要算《诗经·王风·采葛》,共3章,每章3句,每句4字,总计36字,虽然短,但首章即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今天介绍的这一首诗同样极为简单,共计只有30个字,但诗人用简单的语言,仿佛农人在田间信口吟唱而成,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恋人携手共度悠闲浪漫的幸福时光的画卷,也给我们呈现与往常截然不同的纯美爱情诗。
诗经·国风·魏风·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这首诗看起来像一首到东汉末年方才逐渐成熟完善的五言诗,实际上它仍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五言诗,因为每一句都用了“兮”这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而若是说五言诗的起源,正如《文心雕龙》刘勰所说,《诗经·国风·召南》中的《行露》,虽然只有第2、3章基本使用五言,但已经算是真正的纯五言,而不再使用语气助词了。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隐含的意旨,有“刺时”说,亦有“夫妇偕隐”说等等。我们如果在读某个诗人的作品之前,能够先读他的年谱,了解他的生平以及与诗作相关的事件,无疑对于分析诗文真正的意旨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从我个人而言,《诗经》中很多作品除了极少部分在文中透露出一些与作者相关的信息外,我们对于大多数作者都一无所知,因此最好的方法恐怕仍然是从诗中透露的内容来揣摩真正的意旨。
这首诗的情况同样如此。我们无法获知作者的详细信息,因为从来没有一部所谓的《诗序》或笺注是真正的直接面对作者的文人,很多臆测跟我们自己的想法并无二致,那么还不如好好地在这30个字构筑的框架内,凭我们的揣摩设想一个场景。
先来看看诗中的大概意思。这2章内容大体相似,采桑女子在桑田中怡然自得,看起来很是悠闲,采完桑叶之后还与她的恋人一起回家。短短30个字,看起来透露的信息很少,但已经可以让我们知晓他们的悠闲浪漫。
这首诗中我们先来看一下,每句的第4字,即每句去掉“兮”字后的最后1个字,第1章中“间”、“闲”、“还”,这个我们很容易识别,哪怕在平水韵中也可以看到这3个字都在上平十五删部。
第2章中3个字分别是“外”、“泄”、“逝”,一个字跟另一个字读音都完全不同。需要另外说明的是,“逝”与“还”都是回去的意思;而“泄”,“泄泄”,读音为“义义”,和乐貌,另有飞鸟缓飞貌,我们可以直接理解成女子慵懒的样子。
而“外”,在《康熙字典》中提及,“又叶征例切,音制”。这就好理解了,回到了古音的读法,变成了“征例”切,读音成了“制”,这样的话,便叶“泄”和“逝”,这首诗无疑就成为一个标准的押韵诗作了,而不是我们很多朋友以为的,每一句通通以句尾的“兮”为韵脚字。
再说回到这首诗的意旨。现在很多人将它作为是采桑者之间相互招呼,一起回家。在我看来,这首诗只应该是女子采桑后与恋人一起回家的场景。首先采桑者是女子,而与她携手的“子”只能是位男子,而不应该是女子。
¥唐诗宋词元曲诗经中国古代诗歌词曲大全青少年文学诗词书籍初中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籍套装全4册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8购买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开篇提及的《诗经·国风·王风》之《采葛》,再看第2章,“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是恋爱中的男女,热恋之中的人儿一分钟都不愿分开,所以,我们对这首《采葛》可以这样理解:既然舍不得分开,那么干脆去她采萧、采葛的地方去等她吧,到时自然携手同归。
这首诗同样如此。我们可以设想:女孩与少年也正处于热恋之中,自然是一分钟也不愿意分开,恐怕看不到就该心急如焚了,所以少年干脆就去了采桑的地方,陪着她,和她一起采桑叶,然后一起回家。
少女呢,热恋中的少女现在的眼前恐怕都是幸福的小星星,所以诗人才有“闲闲”和“泄泄”2个词给了少女,那是因为她沉浸在爱河之中啊,采桑也快乐,回家也快乐,这慵懒、娇羞,又幸福的样子,怎不羡煞旁人!
我们现在既然参照了《采葛》,自然也可以设想,这首诗的作者正是采桑少女的恋人,也就是诗中的“子”,这样去理解的话,这首诗会变得更甜美。而全诗用30字,向来表现简到极致的炼字工夫的《诗经》作品,居然毫不吝惜地使用6个“兮”字,刚才就说过,不是为了做韵脚字,而是为了让这首诗更舒缓与浪漫。
你看,文字现在变得没有那么生硬,但却变得更容易让人嗅到爱情的味道。我们仿佛能够看到,采桑少女精致无暇的脸上,有着可人的娇羞与慵懒;而每章的最后一句,因为加上了“兮”字,分明让我们读到少女雀跃的心情,读到少女的欢欣!这样简单到极致,却满满地展现悠闲与浪漫的幸福时光的诗,实在让人无法不爱。
想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