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国风是怎么形成的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为生动的属《风》,共收集了十五国风。“风”意为风谣、土风,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歌特色,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周南的民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属于秦地民歌。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民歌是谁创造的,又是谁汇编成册的呢?要解开这个疑问,要从周朝的两项制度说起。一个是井田制,周代的农夫们在孟春二月开始,一律晨出夕归,整日在田野里面劳作;直到八月,庄稼收割,谷物入仓,才结束野外劳作回到村里。这段时间,村里都是女人小孩在留守。而八月到明年的二月,是农闲时节,为了节省照明和方便取暖,妇女们是集中在一起从事纺织等劳动。这样一来,就存在一个问题,男女想在一起约会什么的,不方便,于是就相互歌咏,以寄情怀。这也是《诗经》国风中有很多关于劳动与爱情,风俗与婚姻方面的内容的原因。另外一项制度是周代的“行人”制度。周朝疆域广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了让政令畅通,周天子是每隔12年亲自去各诸侯国巡视一番,可以称之为“大巡视”;另外每年还会派使者去诸侯国传达号令,整齐法式,了解民情,考察政绩,称之为“小巡视”,而这个代王巡视的使者叫作“行人”,由于他们外出考察的时候,乘坐一种叫“輏轩”的轻车,因此他们也被称为“輏轩使”。“行人”类似于后世的“钦差”,代王巡政,可谓风光无限呀。但是要做好周代的“行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到一个诸侯国,他要召集当地的翻译,教习语言,目的是推广雅言,统一辞令,类似于今天我们推广普通话;召集乐师,审听地方音乐和民间歌谣;召集史官,以正文字。另外还要下乡,直接到劳动人民那里收集线索。然而回来还要写报告,按照民间歌谣、礼俗风情、方语代言等类别整理成册,呈献给周天子,为周王治国调整驭民政策提供依据。如此看来,“行人”身兼多职,多才多艺。此外,我们还知道收集地方音乐和民间歌谣,也是“行人”的重要工作内容。可能会问,地方歌谣有什么好记的,这是因为周朝非常重视礼和乐,通过各地的歌谣就可以知道政绩的好坏,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我们能在《诗经》中的读到十五国风,我们得感谢这些采风观政的“行人”。但经典的传唱,还需要润色加工,《诗经》的国风也是经过乐师、国史们加工才成经典的。综上所述,《诗经》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劳动人民的创作的,他们经过“行人”、乐师、国史们的收集、加工、润色才成经典传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