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书,想要接触了解国学,《诗》、《书》、《礼》、《易》、《春秋》,一定是无法绕开,也一定会想去尝试了解的几部典籍。
《诗》就是《诗经》,也称《诗三百》。《诗经》这个名称是汉代之后才有的。正如孔子所言,在《论语·季氏第十六》中,他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他是告诫儿子一定要去学习《诗经》,否则就不会说话。
孔子当然不是指不学《诗经》,那人就连话都不会说了,他实际上是让孔鲤熟读《诗经》,从而掌握语言的艺术,以及与人交流的技巧。
因为《诗经》集合了西周春秋时期大量现实主义题材的诗歌,让人能够从中学到很多礼仪、交际、爱情等多方面学问的诗篇。
这所有的诗篇中,就有今天要介绍的一首极其特别的诗。可以说这首诗是《诗经》中最像散文的一首。我们知道,《诗经》对后世散文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唐王朝的韩愈等人发起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就是把《诗经》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其中的艺术形式加以糅合,最终以之为典范,开创了散文的一个辉煌时期。
我们接触到的《诗经》中的诗篇,常常用到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而今天这几项艺术手法不在讨论之列,因为现在要介绍的这首诗简练到连那些诸多艺术手法都不愿用。先来看一下这首诗:
国风·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陟(音:至)意为攀爬;岵(音:户)有草木之山;屺(音:起)光秃的山;旃(音:沾)为助语词。
如果觉得这首诗好像没有用到赋、比、兴的手法,又没有用排比、夸张等等手法,就认为这首诗平淡无奇,那就大错特错了。
它虽然没有用到那些艺术手法,却独辟蹊径地营造了一个奇幻的场景,诗虽简短,却营造了一个类似于一个隔空对话的空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营造的奇幻场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这首诗更高明之处在于,诗人要描绘的可不是陶渊明想象中的,但又根本不存在的美好世界。诗人描绘的仍然是一个真实世界,一个未在眼前,可若是发生,也一定会和眼前所想象的一模一样的场景——这是谁都舍不开的父母亲情、兄弟亲情。
先来看一下全诗的大意。本诗有三章,实际也只有一个场景,人物则有三个或者更多:父亲、母亲、诸位兄长。第一章说诗人等到山顶,遥望远方的父亲。他能看到父亲在仰天长叹:唉,我的儿子在外从军服役,白天黑夜不得停。儿啊,你在外可要小心谨慎,一定要好好地回来啊。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是诗人的母亲和兄长,在仰天长叹,想念诗人,希望他在外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后能完好无损地回到家中。家人们,念的就是诗人的安全,只要他平安归来,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整首诗除了必须使用的重章叠唱,根本不用其他的艺术套路,完完全全使用的清淡而平常的词句,更像是在将家人和自己曾经说的话直接放到了诗中。
看起来似乎是诗人水平有限,无法轻松运用优美词句以及加入各种艺术手法。而在我看来,这是真真正正的一首大巧不工之作。看似简单,三章的场景几乎一致,只是换了三个人物,却将人间的骨肉亲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是极像后世散文的一首诗。它没有《桃花源记》中的奇幻又让人神往的场景,却让人一读便为之深受触动。这才是极致简练的语言魅力,这才是看似朴实无华却又直击人心的匠心之作。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首诗的朴实无华,偏偏又将最是容易引起人们心神共鸣的骨肉亲情描绘得入木三分,后世的诗评家才将这首诗评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吧。
百家号独家发布,并从未授权除百度以外的平台转载。
想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