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从南到北,千里万里,桃花正怒放,而人们在欣赏桃花的时候,是否还会想起那些优美动人的桃花诗?
桃花原产于中国中部和北部,所以自上古时期就出现了以桃花为题材的诗歌,比如以下这首来自《诗经·国风》的诗歌《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之夭夭”是指桃树茂盛的样子,“灼灼其华”是花开鲜艳的样子,“有蕡其实”是硕果累累的样子,“其叶蓁蓁”是枝叶繁密的样子,“之子于归”是说这位女子要归夫家,“宜”是和睦的意思。
这首诗非常有名,千百年来为无数文人引用,其诗简单朴实,通过桃树的开花、结果、叶茂来形容女子结婚、生子、过日子的不同阶段,所以后人也常用于贺婚。
在唐诗时代,桃花还是诗人们喜爱的意象,杜甫有《绝句漫兴》,李白有《访戴天山道土不遇》,白居易有《大林寺桃花》,元稹有《桃花》,韩愈有《题百叶桃花》,但最著名的应该还是崔护的《题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不需要解释了,通俗易懂,那怅然若失的情绪影响了千百年来的失意者,桃花的娇艳更添失落,美好的感情总是容易逝去。
唐代以后,桃花依然入诗,苏轼有《春江晚景》和《桃花》,谢枋得有《庆全庵桃花》,陆游有《泛舟观桃花》,可这些诗很难走出唐诗的影子,只有唐伯虎的《桃花庵歌》让人眼前一亮: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诗是唐伯虎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全诗艳丽清雅,风格秀逸,蕴厚隽永,用词用字似是香艳,却不俗气,结局让人猛然醒悟,而后感慨不已。
明代以后,还是有很多诗人写桃花,比如袁枚有《题桃树》,但能读的桃花诗已非常少了,而桃花留给大家的意象渐渐有了特指,今日还有谁记得《诗经》里那桃之夭夭,原本象征的只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