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看《清平乐》,又把北宋的历史恶补了一遍。我想说的是,北宋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了,也是最具有中国风的朝代,给人的感觉就是极致淡雅。
看惯了舞文弄墨美如画,再看沙场染血,这两者鲜明的对比,似乎会很扎眼。有时候会突发奇想,满腹诗才的士人去战场杀敌会是怎么样的场景,会不会被沙场征战的遍地流血吓到,会不会被“八百里分麾下炙”这样的豪情震慑到,有会不会被塞外的恶劣环境阻挡了满腔得热情呢?
在我看来,这些原因会打消大部分去前线的念头。比如说读惯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人,怎么会愿意去“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边疆呢?当然凡是无绝对,北宋也有很多诗词大家同时也是武艺高强的将军,比如说:陆游、辛弃疾这两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这样的士人又有多少呢?
豪情的将军,也会有柔情。我大概能想象到,当夜不能寐的时候,会有“醉里挑灯看剑”,当无战事登楼望景的时候,会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当杀敌报国无门的时候,会有“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就是在北宋战场上的中国风,杀敌的嘶吼声、马蹄声……这些在士人的笔下,却成为了一幅画。
水墨丹青,这四个字形容宋朝的国风是再合适不过了。从宋太祖的不杀进言士人的誓言开始,宋朝的墨宝必然会在我国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宋词,摆脱了唐诗的诸多规矩,格式上更加的随意随心,更容易发挥,描写的事物更加的生动、具体、有形、有韵更加的容易理解。
背诵全文,在读书的时候,这简直是我们的噩梦。特别是在没有许多战事的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有希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东坡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有永叔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他们都能写下流传千古的笔墨,让我们又爱又恨。时而陶醉,时而怨恨。最强大的写作天团,他们为我们画出了宋朝的历史长卷。
我是极爱中国风的。不管是诗词还是歌曲,里面的意境会留在脑子里久不久不能忘,会细细的咀嚼,慢慢的消化,甚至会伴随着他们的情绪或喜或悲,会感叹他们的文采,会想象他们的日常生活,也许同时代的化,我会成为他们的挚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