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佛朗索瓦·布歇,《中国园林》,年,法国贝桑松美术馆藏。书中插图
《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意]佛朗切斯科·莫瑞纳著龚之允钱丹译上海书画出版社
■本报记者陈俊珺
“中国风”是曾在欧洲盛行的文化艺术现象,它如一股持续了七百多年的清风,漂洋过海吹开了欧洲的艺术之花。
“中国风”也是连接东西方不同国度的桥梁,代表了人类勇于探索、乐于摒除文化藩篱、互相交往的美好愿望和诉求。
欧洲艺术对中国的影响从来不是冷门话题,而回望“中国风”在欧洲的发展轨迹则是学界长久以来的空白。《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的译者之一、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史讲师龚之允博士是如何走近这段独特的艺术史的?回望这段历史对当下又意味着什么?
伴随着欧洲文明而成长
中国在欧洲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呈现。许多学者和艺术家因为受到远东进口的器物或是冒险家带回的远东见闻的启发,从而在文学、戏剧、哲学、建筑和艺术等许多领域创作出了大量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读书周刊:中国风是一种曾经在欧洲盛行的文化艺术现象,它也是一个特定的术语吗?
龚之允:中国风是自13世纪晚期开始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化艺术现象。年,中国风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术术语出现在法国,这个词源于法语中的形容词Chinois,意为“与中国有关的”,被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者更宽泛一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年,这个词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中。
从20世纪开始,中国风开始作为艺术史学术术语被学者们采用。年,第一部对中国风进行综述的专著正式发表。
读书周刊:中国风当年是如何刮到欧洲的?
龚之允:13世纪以前,罗马人虽然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绸,但吸引他们的主要是丝绸奢华的质感,而非上面精美的纹饰。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带有花纹图案的中国纺织品被运往欧洲,欧洲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设计浪潮,威尼斯等地的设计师们在设计中逐渐糅合了一些典型的东方图案,比如荷花、牡丹、石榴以及龙、凤等。到了15至16世纪中叶,东方图案与西方装饰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16世纪末,随着海运商路的拓展,欧洲各国的君主被来自异域的艺术品吸引,最令他们心驰神往的就是中国的瓷器以及上面精美的装饰。许多陶瓷作坊都竞相模仿中国图案,并研究烧制瓷器的方法。现藏于美国国家博物馆的贝利尼的名画《诸神之宴》中就绘有精美的青花瓷,这在当时被视为神仙使用的器皿。收藏于法国卢浮宫的一只年佛罗伦萨制造的瓷器钮壶上绘有青花瓷中常见的松树、仙鹤等,可见中国青花瓷对佛罗伦萨制陶业影响之大。
16世纪晚期,来自中国的漆器也逐渐影响意大利,威尼斯流行的漆艺加工制造工艺品比如抽屉、乐器、镜子、桌子等表面都涂了一层类似清漆的涂料,并装饰有深受中国影响的图案,比如山水、花卉等。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生产的漆器是意大利中国风艺术品的早期代表。
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往来日渐频繁,关于中国的图书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于欧洲,中国在欧洲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呈现。许多学者和艺术家因为受到远东进口的器物或是冒险家带回的远东见闻的启发,从而在文学、戏剧、哲学、建筑和艺术等许多领域创作出了大量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读书周刊:中国风在欧洲数百年的发展,对欧洲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龚之允:中国风并不局限于某一特殊的艺术媒介或特定的时代风格,它是一种广泛的文化艺术诉求,从陶瓷工艺到室内装饰,从舞台剧到哲学,从漆器工艺到音乐,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这股中国风伴随着欧洲文明而成长。
中国风还改变了欧洲的建筑和园艺。比如英国的皇家植物园邱园的标志性建筑,就是皇家建筑师威廉·钱伯斯在18世纪设计的一座中国宝塔。钱伯斯年轻的时候对中国艺术非常着迷,他曾随着商船来到广州十三行向当地的艺术家学习绘画和设计。英国汉诺威王室一直是中国风艺术的拥趸,乔治四世专门在布莱顿建造了英皇阁,内部装饰全部采用中国风。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也非常推崇中国风艺术,她修建了不少中国园林,还在皇宫中打造了一系列中国室。18世纪,几乎所有欧洲王室和贵族的家中都设有中国室,并精心布置了中国场景的墙纸、装饰绘画、漆器家具和瓷器等。
中国的儒家文化也随着中国风飘向欧洲,得到了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思想家的追捧,鼓舞了他们对欧洲文明进行改造。伏尔泰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开明伟大的国度,他们推崇儒家文化,认为它是理性文明的标志,他们谴责当时的教会对欧洲人民在思想上的钳制,以致欧洲文明还无法达到中华文明的高度。
欧洲人眼中理想化的中国
中国风在欧洲的形成是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它并不仅仅是远东艺术特色在欧洲艺术中的机械反映,比如中国人物形象、纸扇和折扇等的简单引进。中国风首先是欧洲人为了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渴望,通过“异域事物”这一外在因素,更为自然和即时催生的美学诉求
读书周刊:中国风在18世纪的欧洲十分盛行,各个国家都发展出带有各自审美倾向的中国风艺术。在你看来,哪些国家的中国风艺术最有特色?
龚之允:我个人认为,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