樛木诗经中最缠绵的一首,有五种读

白癜风补骨脂红花抑菌膏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208/4575144.html
《诗经》诸诗,论思念之深切,大约无过于《卷耳》。要论缠绵之热烈,恐怕就要算《樛木》了。《樛木》以树木和葛藤相互交缠起兴,写尽缠绵中的欢喜;放在千载之下去读,也让人心生向往。韩愈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可《樛木》写欢愉却称得上既工且好。南有樛(jiū)木,葛藟(lěi)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第一章]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第二章]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第三章]《诗经·国风·周南·樛木》第一章。南,南方。樛木,树枝下垂而弯曲的大树,不是特定的树木名称。葛藟,葛草,大约是野葡萄或爬山虎一类会向上攀援的植物。累,就是缠绕的意思。只,或说是语气助词,或者说相当“这个”。福履,就是福禄,意思是顺利如意。绥,本义是车中的用来帮人坐稳当的绳索,犹如今天公交车上的抓手;古代马车易颠簸,抓紧了,才能坐稳站稳,所以“绥”又引申为“安”之意。这一章大致意思是“南方哟大树枝条垂下来,葛藟哟向上紧紧缠着它。多快乐啊那位君子,顺利如意让他安心!”第二章,相较第一章仅仅只变动了两个字。荒,是掩盖之意;将,扶助之意。虽然只改动了两个字,意思和感情却进了一层。由缠绕而掩盖,葛草愈见茂盛,亲爱愈见殷勤。由“福履绥之”到“福履将之”,就写出了葛藟的殷勤亲爱,对这位君子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帮助他去实现更高的理想。第三章,诗法和第二章一样,也是改动了两字。其效果,是再次将意思和感情推进一层。萦,是旋绕之意。另有一种说法,萦,原本的字或许是“荣”,意为繁盛而至于收卷包裹。成,是成就、最终实现之意。由缠绕到掩盖到卷裹,亲昵之意越来越浓;而对于君子来说,他的福履也越来越大,直至达到属于他的最高成就。可见这三章诗乃是逐层推进的,犹如浪头,一层高过一层,到最后一层,真是热烈之极,无以复加。葛藤缠树那么,这样一首诗,到底是在写什么呢?今人程俊英认为这是一首祝贺新郎的诗。新郎,就是诗里的君子,也就是“樛木”。“葛藟”是比喻新娘出嫁,依附于君子。君子喜得贞专的新娘子,所以众宾客祝他新婚如意。这种读法,自有根据,不能说不通。但一下子却让诗变得空洞,因为诗出宾客之口,就不免只是客套话,犹如我们每逢亲戚朋友结婚,发一条祝福的信息,“新婚快乐!”就算再多写两行,也还是脱不了客套的本质。如果一定要以男女的角度读这首诗,那我以为,恰当的读法应该是,假设作诗的人乃是以葛藟自比,写热恋时的心意。也就是说,得假定这是一首情难自已的热恋之歌。这样,诗读起来就有点王菲唱的《我愿意》那样的味道。才能让诗一下子呈现出深情缠绵的风致。当然,古人才不会这么读。汉代人认为,这首诗是为歌咏后妃能够善待众嫔妾而作。作诗的人,后来有人指认为嫔妾之一。后妃不嫉妒年轻嫔妾的美貌,总是仁慈地对待嫔妾们,并常常向文王推荐她们,使她们都有机会为文王效劳,共同为王室开枝散叶而努力。按照这种解释,“樛木”是指后妃,“葛藟”是指众嫔妾。后妃既然能往下伸出高贵的玉手,接引位于其下的嫔妾,这是“以礼相待”,那么嫔妾感激她的善意,就乐于攀援,顺从后妃,这是“以义相从”。所以郑玄说“礼义俱盛”。总之,一家子和谐安定,其乐融融。文王就不用再担心后宫争风吃醋,风起云涌以至于不可收拾,所以能够顺心如意,安享清福。当然,后宫既然和谐,文王也就可以专心治国,不必有后顾之忧,如此则国家繁荣昌盛自不待言。这就是“福履成之”。汉代人的说法,后人不见得都同意。有人提出,这首诗多半是大臣祝颂君主的诗。那么,按照这种观点,“樛木”就是指君主,而“葛藟”则是指大臣,整首诗讲的不是爱情,也不是后宫和谐,而是君臣关系。君主善待臣下,臣下积极效忠君主,于是国家大治。这,就是做国君的福履。不过这种读法,所获意义,也还称不上深刻。还有人在这首诗中读出了西周封建体系。扬之水引明代人何楷的话,说这首诗写的是“南国诸侯归心文王也”。照这个主题看,“樛木”指的是周室,而“葛藟”指的是那些归附周室的小诸侯国。文王能够仁慈地对待这些小国,所以这些小国也都忠心耿耿地侍奉文王,犹如葛之附于树。天下安定,所以文王福履匪浅。周初地图,可以看出周南部有许多小国五种读法,是耶非耶,当然很不好说。其实,不论哪一种读法,不都是在讲一方给予,另一方回应么?给予合适,回应合适,自有福履绥之。那么,你喜欢哪一种读法呢温馨提示:这是趣味君出品的《诗经》阅读系列第五篇,欢迎各位看官收藏、点赞、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