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行走的声音”龚琳娜国风音乐分享会,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第五空间举行。在分享会中,歌唱家龚琳娜携龚锣新艺术乐团,为现场及通过网络观看直播的观众,演唱了《茉莉花》《蒹葭》《大地的母亲》三首曲目,大家抢先感受了“龚式”音乐的强大感染力!北京天桥演艺区、北京正光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张立雷,运营副总监陈莉,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组委会秘书长、正大国际音乐制作中心总经理蒋涛共同出席了分享会,并预祝明日第九届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开幕演出——“行走的声音”龚琳娜国风音乐会圆满成功,大放异彩!“风”从哪里来“风”从《诗经》来谈及明天即将在北展剧场举行的音乐会,将以民间音乐为主,国风这个词现在非常流行,但是风从哪里来?龚琳娜表示,我想这个“风”是从古代的《诗经》而来,《诗经》汇聚了民歌的集成。所以在这场音乐会中,会唱一些《诗经》的歌曲。经常在全国各地去采风,所以龚琳娜也会唱这些年在不同地方、亲身挖掘出来的那些好的民歌,她所采集的那些“风”(当地的民歌)都会在这场音乐会中呈现。音乐会所呈现“风”的风格非常多元,在分享会的现场,龚琳娜带领龚锣新艺术乐团的音乐家们,为观众演唱了三首不同风格的作品,令人意犹未尽。在《诗经》中有一首很有名的《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广为人知。龚琳娜与龚锣新艺术乐团将它改编,讲述了对爱情的向往,默默的、远远的期待爱人走到自己的身边来。而全世界有名的民歌《茉莉花》,有很多人演唱,观众比较熟知的是江南小调,它是一种温柔的唱法。但是同样的茉莉花、同根源的茉莉花,到了东北就是完全不同的风格,而龚琳娜与龚锣新艺术乐团为观众呈现的则是东北的《茉莉花》。《茉莉花》有很多种,龚琳娜将这样一首非常具有东北风格的、与江南完全不一样风格的音乐呈现在舞台上,希望通过音乐会,真正地传递出中国具有民族文化、民间老百姓生活根的作品。“民歌现在离大家太远了,很多城市的人不听民歌了,他们现在开始听除了流行音乐,也是城市民谣,民歌到了城市就变成了民谣,民谣也是非常朴实的风格。”采风路上的故事唱给你听在这场音乐会中,龚琳娜希望观众把注意力更多放在音乐本身,所以在这场音乐会,没有做很多外在的设计,希望可以保持音乐会的纯度,让大家更多去“听到”,用声音描绘一幅一幅画面,走遍中国不同的地方。“我希望音乐家可以来伴唱,让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在这场音乐会中会邀请蒲公英合唱团的孩子们,会有童声合唱加入进来,现场观众可以听到孩子们演唱,走到哪里希望把这样的歌传递给孩子们,下一代可以再唱。”《大地的母亲》,是龚琳娜在采风之后创作的新歌,她在不同的地方采风,在采风的过程中发现,比如去彝族采风,他们的歌特别好听,在四川凉山雷波县,可是当地人唱的是彝语,但一个人没有办法把所有民族的语言都学会。所以龚琳娜想到了创新,在民间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拿到翻译的汉语歌词后,龚琳娜邀请音乐制作人张羿凡老师,重新按照不改变彝族曲调、不改变歌词内容进行改编,改编之后可以让音乐家开口演唱彝语伴唱,模仿当地彝族男生来唱这首歌,最终形成以城市民谣的方式重新演绎《大地的母亲》。在明天举行的国风音乐会上,将是她们第一次与现场乐队共同完成演唱。焕发新生9要音乐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创立于年,由北京希肯琵雅国际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正大国际音乐制作中心与北京展览馆集团有限公司剧场联合承制,获得中国音乐产业大会“中国音乐产业优秀项目奖”,得到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