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沈东方报道美国雪橇运动员萨默·布里彻和队友们在冬奥村里跟着智能AI学习打太极拳,下腰、抬腿有模有样;英国钢架雪车选手马特·韦斯顿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写的“奥林匹克”春联,并配文“享受迄今为止奥运会的每一个细节”;戴着6个“冰墩墩”徽章进行赛前报道的日本记者辻岗义堂痴迷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多次在报道中向观众推荐……冬奥赛场内外,劲“吹”中国风。
北京冬奥会既是体育健儿展现体育精神的全球盛会,也是我国展示综合国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冰雪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运用于大型赛事的相关设计中,这对讲好中国故事有何作用?
中国传统冰雪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从适应自然、抵御外敌向休闲娱乐、观赏竞技演变
42年前,第十三届冬奥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中国冰雪健儿首次出征冬奥会,五星红旗在奥林匹克冰雪赛场飘扬。中华民族与冬奥会的缘分就此结下,而这个民族与冰雪运动的故事,早在一万年前已然开始。
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冬季的冰天雪地给狩猎带来挑战,为了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继续生存下去,“雪上狩猎”应运而生。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冰雪运动的作用不再仅限于生存,开始向娱乐和竞技转变。自宋代开始,关于冰雪运动丰富生活的记载逐渐出现,包括堆雪狮子、制作“雪花”“雪灯”等。
到了清代,我国传统冰雪运动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其中以“冰嬉大典”为典型代表。“冰嬉大典”被冠以国俗,几乎每年都在皇宫举行。除了休闲娱乐的功能之外,它还能通过盛大的活动邀约各国使节,是清政府外交的重要途径。
清朝宫廷画家金廷标绘制的《冰戏图》,几个小孩在冰上滑倒了,另外几个小孩站在台阶上观望犹豫不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