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欣赏国风周风扬之水

扬之水扬之水(1),不流束薪(2)。彼其之子(3),不与我戍申(4)。怀哉怀哉(5),曷月予还归哉(6)?扬之水,不流束楚(7)。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8)。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蒲(9)。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10)。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守边的战士(1)高亨:扬,当借为荥,《说文》:“荥,绝小水也。”即小水沟。周振甫:扬,激扬。(2)高亨:不流,流不动。束薪,一捆柴。诗以小水流不动束薪来比喻东周国弱无力帮助别国。下两章同。(3)高亨:彼其之子,他们这些人,指统治阶级。其,是语助语。周振甫:其,或作“己”。(4)高亨:戍,守卫。申,国名,国君姓姜。国都在今河南唐河县境内。周振甫:戍,守卫。申、甫、许,皆地名。(5)高亨:怀,思念。又解:怀,悲伤。(6)高亨:曷,何也。(7)高亨:楚,一种木,即荆条。(8)高亨:甫,读为吕,国名,国君姓姜,国都在今河南南阳县境内。(9)高亨:浦,草名,今语叫浦草。(10)高亨:许,国名,国君姓姜,国都即今河南许昌。十五的月亮沟渠之水,载不动成捆的柴薪。那家中的娘子,不能与我同戍申国。思想啊惦念啊,我何时才能归还?沟渠之水,载不动成捆的荆条。那家中的娘子,不能与我同戍甫国。思想啊惦念啊,我何时才能归还?沟渠之水,载不动成捆的蒲草。那家中的娘子,不能与我同戍许国。思想啊惦念啊,我何时才能归还?董文华演唱《十五的月亮》高亨:周平王东迁以后,楚国强大起来,时时侵犯申、吕、许等小国。平王因为和申国等有裙带关系(平王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吕与许不详),强迫征发东周境内人民,到这三个国家去帮助守边。担任这种兵役的劳动人民唱出这个歌,以示反抗。周振甫:《毛诗序》:“《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笺》:“平王母家申国,在陈、郑之南,迫近强楚,王室微戍弱而数见侵伐,王以是戍之。“傅斯年:《扬之水》,戍人思归之诗。东迁之后,既亡西疆,而南国又迫于楚。周室当散亡之后,尚需为南国戍。申、甫、许皆受近害,而周更大困矣。此桓庄时诗,桓庄以前,申、甫未被迫,桓庄以后,申、甫已灭于楚。个人认为,还是傅斯年先生的意见更为中肯。东周的战士,因服役而戍守南国,心中思念家中的妻子,期盼早日回家团圆,因作此诗。扬之水,不流束薪、束楚、束蒲等诗句,似李清照《武陵春·春晚》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所表达的意义。我们也可以结合东周国弱而又戍守南国的历史背景去理解。东迁之后的周王朝早已今非昔比,此时的南国之戍,就似小水负大舟一般。边防战士读这首诗歌,我联想到了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十五的月亮》,这首歌唱出了现代的边防战士保卫祖国,报效祖国坚定信念,也唱出了边防战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温情。与《十五的月亮》相比较,《扬之水》缺少现代边防战士的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但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则是一致的。《诗经译注》周振甫译注《诗经今注》高亨注《诗经讲义》傅斯年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