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瑰丽的心灵史诗评聆听万物的歌唱诗

《聆听万物的歌唱:〈诗经·国风〉讲读》/李宪堂/浙江人民出版社/年3月

编者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应该很好传承和弘扬。本版自今日起开设一个推荐传统文化图书的栏目:“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书籍荐读”。该栏目旨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图书的推荐力度,集中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图书的永恒魅力,让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年间的诗歌,共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以“风”诗中的十五国风最为典型,它是春秋时期中原十五个诸侯国间流行的地域民歌的汇集,生动地勾勒出了早期各部先民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图景。如何看待《诗经》,历朝历代的诗家和史家,对其都有过深入的阐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宪堂在他的近作《聆听万物的歌唱:〈诗经·国风〉讲读》一书中认为,最好的析义,其实就是回归本真,只要从诗的生成本义上,去参透《诗经》的多重意象,便能从中领会到这一不朽艺术作品的丰饶思想。

关于《诗经》的产生,一说来源于天子听政,王公大卿们为了迎合这种需要,便以“献诗”的方式,纷纷围绕着“王事”“政事”而写。另一说是古有采诗官,经年累月地深入基层,遂将各地风俗与民间歌谣汇集所成。

李宪堂在阐释中指出,历代统治者出于维护王权的需要,常把《诗经》中的作品曲解为宣扬王者教化的道德讲章,汉以后的历代学者因此误入歧途,使这部作品蕴涵的诗性及思想意蓄,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李宪堂主张,要理解《诗经》,不能局限于文字训诂,必须进入诗人所生活的那个世界深处,在人跟自然的深密联系中体会诗人的快乐和忧伤。换言之,就是在诗言诗,从诗的题旨、语言、风格、情境、意境上,去领会一首诗的宏大意旨,揣摩诗家独具一格的曼妙诗风。兴之所至,还可边打着节拍,边抑扬顿挫地吟诵着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华章。这种心动情动的友情唱和,远比咬文嚼字,刻意地拔高或有意地护短,去解析我们心仪的诗三百,或许更能让人沉醉其间乐而忘返。

李宪堂认为,好的诗词既是人情练达的产物,也是时移世易的深刻反映。《诗经》最显著的艺术标识,无疑在于它有着自然淳朴的诗性。古往今来,人们正是通过品读这些饱含深情的诗章,才得以一睹那个时代的芳华,进而领会到整部作品所蕴藏的思想内韵。诗言志,《诗经》在这方面可谓开了风气之先,借助古诗词这一独特的文学载体,鲜明地表达出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世间真情的热切期盼。

从取材上看,《诗经》面向丰富,治国理政、世风人情、山川草木都成为它笔下歌之咏之的重点。一首首清新隽永的诗章,或在鉴古知今的寓意下,深切反映着时代的疾苦,镜鉴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欢离合。或以寄物言志的手法,表达出芸芸众生执着向上的精神追求。或以借景生情的笔调,于徜徉山水间,抒发着对大美中国的拳拳挚爱。李宪堂在详细讲解每一阙诗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同时,还以知识提要的解构方式,将《诗经》中所隐喻的情致意致及精神气象,抽丝剥蚕般地呈现开来。书中,作者还就“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大量运用,从回归诗的本源方面,作了大胆的解析。如他把山、扶苏比做男人,隰、荷花比做女人,都是比兴手法的集中展现。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宪堂在对有关爱情诗篇的诠释,尤显用词俏皮、极具代入感。如他在解读《子衿》这首诗中,就用了“野蛮女友”这一网络热词;在品评《郑风·山有扶苏》一文时,同样用了“帅哥美男子”、“美男高富帅”等当代流行术语。这种站在现代语境下去品评《诗经》的阐释方法,对于我们领略中华古诗词的曼妙风采,从诗的创作及义理上去理解这部伟大的诗歌作品,参透它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作为华夏民族最瑰丽的史诗记忆,它泛着馨香的泥土气息,是古代先民的用情歌唱,是萦绕在无数国人心头的文化乡愁。《聆听万物的歌唱:〈诗经·国风〉讲读》带着我们走进那片古老的诗歌高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