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日燕燕诗经国风邶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学习记录:1、燕燕:即燕子。差(cī)池(chí)其羽:义同“参差”,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第二章,“颉之颃之”一句中,颉(xié):上飞。颃(háng):下飞,指燕子在上下翻飞。之子,指的是与作者情同姐妹的陈国之女戴妫。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前几日学习《桃夭》的时候,有一句一模一样的。但是大归却是相反的意思,指妇人被夫家遗弃,永归娘家。《孔雀东南飞》里面刘兰芝就是大归。瞻:往前看;。及,看见的意思。望着你远去,直到再也看不到燕燕于飞2、将(jiāng):送。远于将之,其实是于远送之的意思。伫,指久立等待。这首《邶风·燕燕》就是庄姜进戴妫的诗。一般送行,客人的车子走了,主人也就回去了,庄姜不这样,直到戴妫的车子已经望不见了,她还没有回去,一直在哪里哭泣。不单单哭与戴妫的离别之苦,更是在哭自己和戴妫共同培养长的的儿子完被奸人所害。弄得自己和戴妫已经没有依靠,不得不分离的悲惨之举。由于戴妫回去不再来了,生离等于死别,更感悲痛。《燕燕》之后,“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反复出现在历代送别诗中。“伫立以泣”的“泪”,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艺术意象之一。女诗人卫庄姜3、仲: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戴妫。也有一种说法,说戴妫字仲子,所以这里庄姜称呼她为仲氏。任:信任。只:语助词,无意义。仲氏任只,意思就是相信妹妹你;塞(sè):诚实可靠。渊:深厚,指感情深厚。4、终…且…:既…又…;惠:和顺。淑:善良。慎:谨慎。先君:已故的国君。这里很多诗经注释没具体解释,我结合此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这个先君应该指的是刚刚被害的,卫桓公,也就是戴妫所生,庄姜视如己出的公子完。怀念我们的儿子啊。勖(xù):有人说是勉励的意思,我认为应该是告慰,劝慰之意。寡人:应该是指孤寡之人,庄姜对自己和的戴妫自称。她们丈夫卫庄公死了,从小养大的儿子卫桓公被奸人害死了,两人无所依靠,所以称自己为寡人。整句是的意思,应该是想念我们的儿子啊,来告慰我们这两个孤寡之人。5、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人交通和通讯落后,所以亲友之间见面很难。难得见面的欣喜,以及分别之时伤心,在诗人的诗歌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战国高渐离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唐朝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再到民国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夕阳山外山”,说不完的离别之伤,道不尽的悲戚之情。这么多送别诗词的鼻祖,就是这首《燕燕》,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作者是卫庄姜。《毛诗序》记载是“《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卫庄姜本人和她的作品一道成了《诗经》的经典。清王士祯《分甘馀话》卷三“燕燕之诗”:“《燕燕》之诗,许彦周以为可泣鬼神。合本事观之,家国兴亡之感,伤逝怀旧之情,尽在阿堵中。《黍离》、《麦秀》,未足喻其悲也。宜为万古送别诗之祖。诗经第一美人卫庄姜6、庄姜是卫庄公的妻子,当时卫庄公迎娶庄姜之时,卫国人因为喜爱和祝福庄姜,还流传着《硕人》这首诗歌,来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壮盛和美貌,着力刻划了庄姜高贵、美丽的形象。这首诗歌也被收入到《诗经·国风·邶风》。《左传·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只可惜如此完美的庄姜,有德有才有貌,且出身高贵,却不能生育。卫庄公后来娶了陈国之女厉妫,生孝伯,不幸早死;再娶了厉姒的妹妹戴妫,生公子完;又与“嬖人”生子州吁。庄姜与戴妫感情极好,情同姐妹,把戴妫的儿子完,当做己子,视为己出。对于“嬖人”所生的公子州吁,《左传》记载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后来公子完被立为太子,庄公死后继位为卫桓公。7、公子州吁的母亲姓名不详,是卫庄公的小妾,州吁与母亲都深得卫庄公的宠爱。《诗序》说卫庄公“惑于嬖妾”,公子州吁为嬖妾所生。嬖(bì)字,是宠爱的意思,天子的宠臣,也称为嬖臣。但这个字,不是什么好字,有宠而纵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公子州吁的母亲,也就是出身低下,好似《红楼梦》里面赵姨娘的地位,得宠呢又好似《知否》里面的林檎霜。州吁少受父宠,爱好军事。我们之前学习的《击鼓_诗经·国风·邶风》(有名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首诗歌时,有一种说法是说,鲁隐公4年,跟随将军公子州吁出征,联盟陈国,宋国,一起去讨伐郑国。士兵不满州吁到处打仗,所以做《击鼓》来表达不满和战友惜别之情。由此可见公子州吁是个经常领兵打仗的公子,备受父亲宠爱,但不会体恤下情。春秋地图8、卫桓公继位后,州吁骄横奢侈,便罢免其职务。州吁于是出国逃亡。公元前年,州吁弑杀卫桓公自立,史称卫前废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弑君篡位成功的公子。州吁后来被卫国公卿石蜡联合陈国的军队所杀,但其本人很有意思的,也算是遗臭万年。不少成语与之有关,他篡位后,企图联合其它国家一起去攻击郑国,书文到了鲁国。隐公犹豫不决,便询问智囊众仲。众仲对州吁评价道“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在州吁身上一下子出了三个成语:安忍无亲、众叛亲离、玩火自焚。州吁的朋友,帮手,石厚是公卿石蜡的儿子,石蜡在剿灭州吁之后,也杀了自己儿子石厚,这就是成语大义灭亲的由来。如果用足球比赛来类比,相关一个成语算一个进球的话,公子州吁则是有3个进球和1个助攻。卫桓公姬完被杀后,戴妫无依无靠,于是大归,“大归”就是不容于国,不得不回娘家。古人有“妇人送迎不出门”之常礼,但是庄姜却不顾此礼,亲自送戴妫到城南郊(陈国在卫国南面),远望戴妫离去,一直到再也看不到为止。留下了这一首《燕燕》之歌。9、孔子《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就是是诗的比兴。借助某种事物,借助联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群:合群,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沟通,提高文学水平;怨就是讽谏上级,怨刺上政,指责执政者的过失。后世读书人,特别是儒家的学者,把孔子的这四个字“兴”“观”“群”“怨”奉为学诗作诗的经典,把诗之美,诗之意都说透了。各人见解不同吧,我不太苟同这些儒生的观点。回过来说《燕燕》,清诗人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六“诵诗”:“予六七岁始于乡塾受《诗》,诵至《燕燕》、《绿衣》等篇,便觉枨触欲涕,亦不自知其所以然。稍长,遂颇悟兴观群怨之旨。”王士祯说自己在读了《燕燕》等诗歌之后,才真正领悟,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真正含义。10、燕子这种鸟,自有一种灵性,可爱而不可近,可亲而不可亵。即便捕获了它的心,也担心随时可能飞走。从古至今,许多女孩的姓名中,都有一个“燕”字,小名是“燕燕”。可爱,简洁和轻盈。然而,在春秋时期卫国南郊,“燕燕”却是送别之人伤心的见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