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环顾郑州平方公里的土地,尚寻不到一个市属的专业舞剧院团。
尽管郑州矗立在具有数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原大地,年前曾为商朝之都;尽管这片文化厚土曾孕育了常香玉这样的传世豫剧表演艺术家,也曾用一部电影《少林寺》,使少林功夫风靡世界,成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相比之下,在歌舞剧领域,这座城市尚没有勃发出新的艺术生机。年3月,相比于北上广一线城市动辄拥有半个世纪以上历史的一线表演艺术院团,郑州歌舞剧院终于成立。
初观之,一家地方剧院,既没有在歌舞剧方面的历史传承和积淀,又没有顶流艺术资源助阵,起步似显艰难,前途尚不确定。但年初,一部《唐宫夜宴》的爆火,却让全国人民把目光聚焦到了这家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不具备的地方歌舞剧院。此刻追溯历史,人们才意识到,近20年来,在中原文化厚土的滋养下,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家年轻的歌舞剧院一直默默在艺术之路上不停攀登,潜心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国风舞剧,诠释了中国文化之美。为什么是郑州歌舞剧院?为什么是河南?这里的舞剧创作如何实现了从零到火遍全国的巨大突破?又如何从依靠名家扶持到独立行走?
《风中少林》无米成炊
假如有一天,作为知名舞蹈编导的你,收到了一份诚恳的创作邀请,然而,受条件限制,对方无法提供演员,也没有标准的排练场地,如果接下这份邀约,你不仅要面对从全国各地招来的、还需磨合的演员,还要在一个偏远荒凉的地方集中创作,并且作品的要求极具革新性,一切无异于白手起家、强为无米之炊。
你要如何选择?18年前,经郑州市政府的邀请和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的引荐,著名舞蹈编导夫妇刘小荷与张弋就接下了这样一个任务—创作以少林武术为灵感的大型民族舞剧《风中少林》。
当时,郑州本土没有任何正规的专业舞剧院团,舞蹈界也尚未有用武术创作的先例。在这片全新的土地上,要创作一部具有首创性的作品,并要从此开辟出一块能够持续孕育艺术生命的土壤,其中难度自不必言说。但要讲述18年后火遍中国的《唐宫夜宴》的故事,却恰恰要从这个不可能开始。
反对的声音
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闻名于世。然而,多年来,由于文化挖掘、编创、人才等多方面的劣势,河南这片中原土地在舞台表演艺术领域,似乎一直籍籍无名。为了更好地通过艺术手段将中原文化展示于舞台之上,年初,河南省委宣传部提出并组织实施了“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由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和省文化厅共同参与。汴为开封,北宋张择端曾绘《清明上河图》展现北宋时开封(时为东京,也称汴京)的繁华景象,当地很快确认编排大型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洛为十三朝古都洛阳,选定编排大型舞蹈诗《河洛风》;《花木兰》为经典豫剧,河南是花木兰故里,河南省歌舞剧院选择创编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
但郑州,这座“火车上拉来的城市”,犯了难。彼时,功夫类影视作品在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少林寺在全国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少林寺位于登封,登封归郑州管辖。那不如以少林寺为主题,做一部舞剧吧?
对于这一想法,业界有不同的声音。年1月,“以舞剧形式创作少林题材是否可行”的郑州、北京两地专家论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许多专家纷纷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且不说此前业界未有先例,从实际情况来看,武术和舞蹈是完全不一样的体系。武术走实战,具体行动要根据实际的攻防需要;舞蹈为艺术,要跟随音乐的节奏。体系如此相异,武术不可能被转化为艺术的舞台形象。建议放弃的声音占了绝大多数。关键时刻,冯双白等少数专家则给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他们坚信这是一个极为难得的优秀题材,具备可实施的空间和可能性。对于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