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一个闻名于世界的朝代,与西方的帝国有些类似,汉朝的的建立,做了许多让世界都不得不感慨的事。如果让我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秦灭以后,让汉朝吸取到许多教训。正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所讲“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正因为汉朝吸取教训,所以不论是在教育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在与邻国交流(张骞出使西域、苏武出使等),科技方面有蔡伦发明“蔡侯纸”,张衡发明地动仪等等,我相信、不,我坚信,没有人会小看这个朝代。
弱水三千,而你独取哪一瓢呢?而汉朝的闪光点不在少数,那么你最欣赏哪一点?汉服,你喜欢吗?(强调一点:在汉朝建立前,历史便有了汉服的记载,而不是以汉朝命名)汉服只是一个简称,它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也有其他的别称“汉衣冠”和华服,不过我更喜欢叫它为汉服。虽只有两字,可是暗含的情感却是一个朝代延续到今天的发展。
尽管在民国时期有所整改,古装大幅度被人们所冷落。古装就像是一个被人们遗弃的玩具,丢在了历史的某个角落里。冷落和讥讽也是少不了,谁也无法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谁也不曾会想到,汉服也有时来运转的那天,更可贵的是,人们的思想没有过去那么古板。哪怕是你现在穿一件“龙袍”,也没有人会过多的指责,往往还会投出一幅羡慕的眼光,然而在古代,这可是大罪,谋反、反叛、大不敬等罪名比比皆是,株连九族的情况固不在少数。
而我们国家的汉服文化传承是以华夏的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汉民族风貌的性格,更能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和配饰体系,而这些承载了我们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的工艺和美学,传承了三十多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那些受保护的我国工艺美术。
我依稀记得,有些地区还依稀保留着穿汉服的传统文化,比如说: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中,祭祀、庆典里,这些场合对于服装有着严格的要求。哪怕是再时隔多年,我相信,这种习俗文化也不会发生改变,毕竟有些东西也已经是深入到人们的骨髓里,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无疑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汉朝的一朝兴起,渐渐服饰也有所变化。汉服源于黄帝时期,一代一代延续和改进,多姿多样的汉服,你可遇到自己喜欢的?自从当今社会上掀起复古、国风古装的大浪以后,我突然发现自己也沦陷在这场运动里。唐宋时期有掀起“古文运动“,而我们现在有”国风浪潮“,相比前者,我更注重后者,而你呢?
衣服终究是衣服,掀起不了什么大风大浪,这是许多年前人们固有的一种看法,而现在这种看法被刷新。因为古装衣服的发展,如同一场革命,沉默了这么多年,就像是鲁迅那篇《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由此可见,属于汉服的时代——又回来了。
那么我想反问各位一句,你们是否喜欢汉服文化?是男士的穿的长袍还是女性穿的长裙?假如鱼和熊掌可以兼得,我想我还是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而当今社会掀起古装运动的那位王乐天先生,不得不让人们感慨万千,此时我的脑海中想起一句话——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打开了人间的另一片天空。
尽管人们起初不理解王乐天的这种做法,纷纷予以嘲笑和讥讽,但是呢,世界上本来没有路,只是因为走的人多了,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路。年11月22日距离今天也近有17年了,而在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岁月里,汉服有了一个质的改变。
如今去一些大城市里也能经常看到身穿古装衣服的人,这往往也是一个焦点,能够深深吸引到人们的目光。在我看来,这些仅是次要的,而真正主要的是那些身穿古装的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喜好,而是她们更想将这种汉服文化传承下去,有些时候我们也不得不认可她们的这种做法。
实事求是、方可砥砺前行,有些事不能太过于着急,得循环渐进。希望许多年以后,再翻开这篇文章,能够读出别样的韵味。愿汉服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再创新高,为国风浪潮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