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古典发簪,是岁月抹不去的美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骗人吗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中国古代的女子,经常用哪些发饰来装饰自己?

1、步摇。摇曳生姿色。

步摇,顾名思义,随着女子款款移动而摇曳生姿,着实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这种发饰是在簪、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底座通常为钗,钗上一般缀有活动的花枝、蝴蝶鸟雀的翅膀、垂珠等。步摇,是在顶部缀珠玉垂饰的簪或钗,是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固定之物。一般形式为带有翅膀类的,如凤凰、蝴蝶等,或垂有旒苏或坠子。材料主要有金、玉、玛瑙等。走动时金饰随之摆动,栩栩如生,摇曳生姿。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要说对步摇的钟爱,非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两个时期莫属了。魏晋时期的步摇比较纤细,由弯曲的金银细丝组成花枝状。这样的步摇戴于女子头上,稍有动静,花枝便会震颤不已,配以那个时期特有的博衣广袖,让魏晋女子颇有弱柳扶风、秀骨清相的脱俗风姿。

步摇为中国传统汉民族首饰,西汉时在西域地区有其雏形进而吸收创新而来,约在东汉时经燕传入辽西,后又向东传入高丽鲜半岛及日本并对当地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唐代,步摇的使用则更加普遍,而且无论贵族与平民,都可戴之。唐代的步摇多为金玉制成的凤鸟状,鸟雀的口中挂衔着珠串,随着人体的走动,珠串便会摇颤。

宋水晶步摇。西汉时在西域地区有其雏形进而吸收创新而来。约在东汉时经燕传入辽西,后又向东传入高丽鲜半岛及日本并对当地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步摇以金银玉石等质地,宋明以来一直流传的头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步摇比较常见的安插方法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插于发髻的前部,比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著名T型帛画中的贵妇就是这种安插方法;二是插于发髻的侧面,比如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局部》;三是插于发髻的背面;四是从下往上插,即倒插法。

2、簪花。花面交相映。

今天,我们常常看到新娘头上都会插花,比如玫瑰、百合、康乃馨等有着美好寓意的鲜花。其实,这种簪花的习俗古已有之,而且曾一度不分男女。宋太宗时,皇帝会为每年的新晋进士摆喜宴赐花。“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诗人杨万里在诗里所描述就是宫中筵席上的簪花盛景。

簪花兴起于秦朝,在唐宋都颇为流行。尤其在唐代,上至贵妃杨玉环,下到民间乡野的普通女子,都尤爱簪花。每逢春回大地、百花盛开之际,长安仕女都要参加斗花竞赛,戴插以求奇姿异态,多者为花中之魁。

最为繁复的,如孝端皇后的金镶玉嵌珠宝龙戏珠簪,簪金托上镶嵌透雕牡丹花,其上又饰白玉牡丹花嵌宝石,层层相叠,最上中心为一玉龙。金托下垂饰珠石网坠。此簪共镶红蓝绿宝七十九块、猫眼一块、珍珠一百零七颗以及多枚玉花,是目前所见最为繁复的一件。可以说,至明代,首饰已达鼎盛,清代在工艺上基本没有创新。

不过,遗憾的是,鲜花总难免凋谢的命运,所以后来逐渐被假花替代。钿就是一种用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其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它与簪钗的不同之处在于,钿主要多为装饰,不能用于绾发。到了清代,还出现了绢花、绒花、通草花、珠花等饰物。

或许是源于唐代的金花钿,并伴随花鸟题材成为各艺术品门类重要的装饰题材,宋、元时期,金或鎏金银花卉簪分外流行,或簪头捶揲联排花朵,或于簪身饰花卉图案。明代中晚期开始,金或鎏金银簪头于金托上嵌饰一朵玉花,花心部位饰宝石的做法开始流行。这类花头簪,簪身大多较短,有的玉花二三成组装饰于金属簪挺的上半部。玉花不仅用于簪,也点缀额巾,作梅花、三角梅、芙蓉、牡丹、菊花诸形,组合随意,花蕊再点缀以珍珠、宝石,赏心悦目。这些玉花,小巧清新,使用边角料就能制作,而且比较省工,易于携带,因此流行很广,使用时间也长,直至清代仍然流行。

随着民国时期去髻剪发风潮的兴起,曾经在历史上光彩无限的簪钗也就此黯淡下去。庆幸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画笔将它们的美留存于纸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