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丰子恺,撸猫喝酒存不住钱

年,

丰羽从他父亲丰新枚手中,

继承了爷爷丰子恺的部分手稿,

这些手稿被报纸包着,存放在皮箱内,

有他的画作、译文、散文、家书……

绝大部分,此前从未面世。

从此,整理出版爷爷留下的吉光片羽,

成了丰羽的首要任务。

很少有人知道,

丰子恺除了是漫画大师之外,

还是民国时期标准的“斜杠青年”,

精通文学、书法、音乐、出版、装帧设计,

还翻译过俄、日、英三国语言的30多种著作。

“猫奴”丰子恺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他幽居小楼,喝酒、撸猫、孤独创作,

在病榻上翻译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作

《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和《落洼物语》,

但是直到去世,

他都没看到这几本译文出版,

只留下三卷七百余页的珍贵手稿。

《丰子恺译文手稿》

今年,三本物语翻译完成的50年后,

丰羽拿出已经泛黄的手稿,

结集出版,

这也是丰子恺的译文第一次以手稿的形式面世。

一条邀请丰羽先生来到上海,

聊了聊他记忆中的爷爷,

也一同回访了丰子恺最后的故居——日月楼。

以下是丰羽先生的讲述。

自述:丰羽

编辑:鲁雨涵

编辑:倪楚娇

丰子恺嫡孙丰羽

我叫丰羽,是丰子恺的嫡孙。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是丰家唯一一个单名的孩子。

年,丰子恺去世的两年前,他把自己很多作品的手稿,交给了他最小的儿子丰新枚,也就是我的父亲。我父亲去世的时候就全部到了我手里。

这一次,我把其中三卷、七百余页日文翻译的手稿拿出来,分别是《伊势物语》《落洼物语》和《竹取物语》,首次在国内出版。

第一次看到这些手稿的时候,我也很惊叹。

三本手稿都是用普通的格子纸,钢笔写在上面的,封皮是挂历纸做的,外面用报纸包起来,存放在皮箱里。到了每年的黄梅时节,拿出来稍微晒一晒。就这样用最简单的方式保存下来,也保存得蛮好的,也是保存人用心。

三卷手稿原件,用挂历纸做了简单的封皮

写在方格纸上

最根本的原因要追溯到年,丰子恺当时28岁,和上海的文化名人共同创立了开明书店。他是发起人,又任主编,征稿、编辑、出版发行,甚至印刷,他都是一条龙做下来的。

他对投稿人的来稿应该怎么归类,怎么保管,都有实战经验。他的子女和孙辈,很多也在从事出版行业,所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意识,重视手稿,也知道保存方法。

到我手里之后,我才开始用一些所谓现代化的手段,存放在恒温恒湿的保险箱里。这样整套作品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现在首次展示给大家看。

这三本都是日本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作,是丰子恺在年代翻译了《源氏物语》之后,接着翻译的他比较喜欢的物语作品。既可以看到日本跟中国文化的同宗同源,也有日本文学自己的个性。

《竹取物语》,是日本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一。讲的是家喻户晓的辉夜姬的故事,跟我们的神话故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伊势物语》手稿原件

《伊势物语》,是日本平安初期“歌物语”的代表。主人公是一位吟游诗人,一共回,丰子恺的翻译把它叫做话,每话就是他走到某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以此做一首和歌,相当于我们吟了一首唐诗一样。

因为很多都是写男女之事,丰子恺就形容《伊势物语》说:“此物语很像中国诗经的国风。国风好色而不淫,此物语亦然。”

《落洼物语》,是日本物语文学趋向成熟的代表作,也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写继母虐待继子的物语故事。

点击图片,购买《丰子恺译文手稿》

这三本翻译本在不同年代都出版过,但都是铅印的,中间还要经过编辑的两三道工序,从译者到读者之间就有了距离,灵动性就有所降低。

这次是直接把手稿呈现在读者面前了。你感觉就是到了当时那个场景,丰子恺写好了,你就在这儿看。

《伊势物语》这一本还做了一个特别的设计,左边是丰子恺翻译的手稿,右边是日文和歌的日文原文,一左一右做了对照。

修改痕迹清晰可见

丰子恺所有的手稿,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所有他认为要修改、删除的地方,他会涂上黑色的方格,里面用钢笔填满,几乎看不出原来的内容。

在真正落笔之前,他先是有了腹稿,再有了初稿,可能还不满意,再经过反复推敲,最终才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手稿,也就是最后交到出版社手里的稿件。

所以手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分了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更久写的。你从这里面细细的品,可以看到翻译的人,不同时期的心情变化。

他的字迹有的时候相对潦草一些,可能那几天的心情不是很好,或者急着赶什么事儿。有的时候非常端秀,今天肯定没什么事,心情特别好,慢慢写,不着急。只有手稿能留下来这样的痕迹。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竹取物语绘卷》

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藏《伊势物语绘卷》

我们还联系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文学研究资料馆、国学院大学图书馆,拿到了他们馆藏的三本物语的绘卷,都是江户时代前后的日本画家画的,是国家级的观赏文物。

文字与绘卷相呼应,共同还原平安时代物语故事的人物与景象。

再配上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蒋云斗老师的权威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日本物语文化。

丰子恺设计的图书封面

爷爷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斜杠青年”,跨界,写散文,画漫画,写书法,装帧设计,而且每个界都做得挺好。

但是很少人知道他也翻译,他一生著作多部,其中翻译的有30多种。他的第一部文字作品就是翻译了英文版的《初恋》,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就是从翻译开始的。

年,日本游学归国的丰子恺

那个年代,很多中国学生都会去东瀛留学,我爷爷也去了。路费是他卖了祖产,向姐夫借了四百元钱之后,勉强凑起来的,只够在日本待10个月,所以他叫“游学”。

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一有空,他就去逛博物馆,看艺术展览,看舞台表演。他经常去东京的神保町,那里有很多书店和旧书摊。

有一次,他在书摊上翻到了日本漫画家竹久梦二的《春之卷》,当时就看出神了。他本来是学西洋炭笔画的,后来就变了路子,改成了简笔漫画。

丰子恺翻译、书写的《源氏物语》引歌

在日本的时候,他一看到喜欢的文学作品,就有冲动要把它们译成中文。但是回国之后,他当了一名老师,忙于备课。他给同事画的教材插图又出名了,他又开始忙作画,搞出书,没有时间翻译。

没想到40年后,这个愿望实现了。

年7月丰子恺和丰一吟在日月楼合译柯罗连科小说

解放之后,因为种种原因,丰子恺的很多工作不能再进行下去了。但是他又耐不住寂寞,总是要做点事情,所以创作重心就转向了翻译。

年代初,他翻译了很多俄文作品,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就是那时候翻译的。

丰子恺正在翻译石川啄木小说集

60年代,他主要翻译日文作品,包括《源氏物语》。当时国内还没有人完整地翻译过这本书,日本也很重视,东京的报纸上还登出过“丰子恺要翻译《源氏物语》”的消息。爷爷年交出了自己的译稿,可惜直到去世,都没有看到这本书出版。

到了70年代,就是大家要看到的这三个物语,也是他翻译的几乎是最后之作了。

译文手稿和和歌原文左右对应

点击图片,购买《丰子恺译文手稿》

丰子恺的翻译更多的是一种意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把原文嚼碎了,吞下去,消化了,然后再吐出来。”

他更愿意用中国传统的唐诗宋词,广为读者知道的名句,代入到翻译的作品里面。

“清光虽皎洁,不是庆团圆。

月月来相照,催人入老年。”

像《伊势物语》比较明显。日本的和歌本身是的构成,到了丰子恺的翻译,他用中国古代诗歌里七言两句或五言四句的格式,中国人读起来就会很顺畅。

“樱花香色今何在?剩有空枝向晚风。”

“蔓草生幽谷,连绵上顶峰。两情长好合,应与此相同。”

他还特别擅长有画面感的翻译,让你的大脑里产生图画,从而传递文字中的神韵,这是他喜欢的方式,和他的散文、漫画都是一脉相承的。

再像《竹取物语》,是日本的神话传说,他就用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结构。从他的译文里,你可以隐约感到《封神榜》《西游记》的影子。

这跟当时很多翻译家坚持的直译是有不同的,这个是学术上的争论。事实上很多的读者还是很喜欢他的风格。

他当年还跟鲁迅翻译过同一本书,厨川白村的文艺论文集《苦闷的象征》,所谓的“撞车”。鲁迅还提携他这个后辈,嘱咐出版社要自己晚出版,让出这个市场。

后来丰子恺去拜访鲁迅先生,表达自己的歉意:“早知道你在译,我就不会译了。”鲁迅也客气地说:“早知道你在译,我也不会译了。”稍后鲁迅先生还通过另一个同学,传话过来说,他感觉丰子恺翻译得比他的好。

丰子恺给丰新枚的日语家书,嘱咐他背诵《伊吕波歌》

爷爷很有语言天赋,而且有自己一套方法论,学外语特别快。

在日本游学的时候,他不像很多中国去的学生上日语课,他嫌那个教得太慢了。他报名参加了一个日本人学英语的班,英语他已经会了,但老师讲解的过程用的是日语,他就用这种方法快速地提高了自己的日语水平。

他53岁才开始学俄语,当时记忆已经不太行了,他就靠刻苦。有一次贫血晕倒了,医院,他还叮嘱家人要带上他正在学习的俄语书,医院上午治疗,下午就温习功课。从学习俄文字母开始,到翻译完《猎人笔记》,他只花了2年8个月。

如今的日月楼

爷爷是一个存不住钱的人,他说:“钱一多,就会在袋里喳喳叫,所以非用不可了。”

50年代初,他有段日子稿费收入颇丰,就拿出几条“大黄鱼”(金条),买下了上海陕西南路39栋93号,长乐村里一栋三层楼的西班牙式连排别墅。

这个故居他取名叫日月楼,一直到年去世,这里是他人生最后21年居住的地方,有他三代同堂、最快乐的记忆。

日月楼二楼半个阳台是丰子恺的坐卧之角

二楼的小阳台是他工作的地方。大概6平方米的一个小空间,最左边是一张床,也不叫床,其实就是一块木板,上面放了个垫子。因为他1米73,木板只有1米5几,创作累了的时候,只能蜷着腿在那里休息一下。

木板旁边是一张书桌,一把藤椅,是他创作的地方。旁边有两把椅子,可以会会客人,中间一个小茶几,就这么简单。

丰子恺的漫画:“日月楼中日月长”

工作室最特别的是有一个斜顶,斜顶上有一块玻璃,透过这个玻璃可以看到太阳、月亮,所以他称之为“日月楼”。他专门请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为日月楼提了一副对联:“星河界里星河转,日月楼中日月长。”

在日月楼里,他的创作生涯进入了最后一个高潮。

丰子恺在长乐村门口

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支持自由创作,很多双眼睛盯着他。结果就是他只能每天起早抹黑的,四点来钟就起来创作了,有时候画画,有时候翻译,有时候写两笔书法。七点多钟就得收摊,因为家里人来人往,他不想被别人看到,可能又要拿去做文章。

偶尔过了点没人上门,他才能松口气,可以看看书、做点自己的事。

年,丰子恺唯一存世的彩色照片

年,他在写给我父亲的信中说:“我最近早上翻译日本古典物语,很有兴味。因此幽居小楼,不觉沉闷。日饮啤酒二瓶,高级烟十余支,自得其乐。”

这几句话,你一副场景已经出现在你眼眶前面。我不会觉得这个人很苦闷,反而是觉得这个人很悠闲。

他以前抽烟,生病了之后抽得就少了,但是黄酒是伴他一生的,他的学生来看他,都知道要提两缸黄酒过来。

有时候黄酒断货了,他就喝啤酒。他喝得不多,不像有的人失意了就灌,他不是的,他两瓶啤酒就可以搞一天的,品一口,写两个字,停一停,慢工出细活。

丰子恺有“民国第一猫奴”之称

可能再撸撸猫。

猫是他作品里经常出现的一个小动物,猫跟狗子性格是不一样的,显然丰子恺喜欢猫,那种相对高冷的性格。他自己也是比较孤立的,不会去参加太多的社会组织,不拉帮结派。

年,孩子们在襄阳公园看丰子恺画速写

襄阳公园,距离日月楼仅5分钟路程

思想锁住了的时候,他就拿着根拐杖下楼,走到附近的襄阳公园,活动一下。

襄阳公园过去有很多孩子,丰子恺一直在说,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是他创作的源泉。所以他要去接触儿童,儿童给他灵感。

说着轻松,事实上在翻译这三本物语的时候,他已经得肺炎了,说不定都已经是早期的肺癌。但他乐在其中,他在书信里说,他反而要感谢这场病,不用去干校劳动,可以安心在家创作。

我们可以看到手稿那么多、那么长,他写下来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很久的思考才写下来的,这都是他一个人的过程。

丰子恺漫画《好花时节不闲身》,描绘了自己的工作场景

他自己在文章里也有写,非常有意思。因为翻译得很投入,右手写,左手拿着香烟,茶杯和烟灰缸都放在左边。他有时候把烟灰就点在茶里了,他也不知道。过了一会他就喝口茶,才发现有烟灰,喝着喝着,觉得有烟灰的茶其实也可以接受。

但是话又说回来,你去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的翻译,从头到尾的情绪是基本稳定的。说明外界是一种情况,他自己内心的定力还是很强的。

丰羽五个半月时,丰子恺给他画的肖像

我6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了,所以实事求是说,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很深刻。更多是通过我的父母、伯伯、姑姑的描述,还有他写给我父亲的家书,对他有更多的了解。

印象最深的是我四五岁的时候,跟我妈从北方坐火车来上海,结果他叫了一辆小轿车到上海站接我。那是上海牌的小轿车,好像花了几块钱的,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小轿车。

丰子恺一家在日月楼门口的合影

每年过节的时候,全家二三十个人聚在日月楼,一般家庭就是吃吃喝喝了,我们不一样,要搞活动,交换礼物,击鼓传花,吟诗作对,这些事尤其小孩子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一直伴随着我到现在。

后来我住在上海,我的姥姥在带我,每周把我抱过来给他看。他给我父亲写的家书里,很多信都提到了我。有一次他发回了很多钱,他给了我父亲一点,还特别写明要给我20块钱买东西。

丰子恺写给丰新枚的家书,提到:“我分20元给小羽买东西”

丰子恺给丰新枚报平安:“小羽发烧已好全”

那时候我妈在天津,我爸在石家庄,过的是三口人三个地方的生活。我感觉到他也有一点心痛,因为他的原因造成了这么一个结果,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恢复身份。他可能一厢情愿地认为他好了,我们也都可以回来了。

我是希望社会能够了解一个更完整的丰子恺,而不是一说到他,大家就想到一个漫画家。他是文学家,艺术家,翻译家,更重要的他是一个教育家。

丰子恺编著的部分教材

他翻译的东西里面,除了我们看的这些小说之外,还有很多的理论著作和教材。有一本书叫《音乐入门》,从一九二几年开始,到建国后出版了二十几版,很多中国大名鼎鼎的音乐家,都是看了这本书才入门的。

还有关于西洋美术、西洋建筑的书籍,大大促进了当时艺术教育的普及。这个是专业领域学习的学生才知道,一般社会上不知道。

有些人不知道怎么评论丰子恺,也不好把他放在这一个类别里去评,他倒也无所谓,他也习惯孤独,他只要能做自己心爱的事就行了。

点击图片,购买《丰子恺译文手稿》

通过这些手稿,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初的古稀老人,在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笔耕不辍。

他之前开玩笑,说自己翻译的动机“小半是趣味所在,大半是为稿费和版税”。其实他明明知道,那时候很多书翻译出来了,也只能他自己看,出版都出版不了,归根结底他还是喜欢这件事。

即便他生病了,也许他知道自己的大限也快到了,但是他还是愿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自己所有掌握的东西,尽量通过文字留给后人,达到星河界里,达到人间所有的日月普及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