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在社会很多领域都开始了中国风热。建筑、衣服、影视、歌曲,中国风已经慢慢成为年轻人主流的审美趋向。
在爆火的新国风插画里,你一定见过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但这些,似乎都是中西混搭的插画作品,这种风格的插画师遵循的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发展出新的文化风格,讲究用西方的着色和技法,融汇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满足大众审美与商业化价值的需求。这种风格被称为新国风。
但在国风插画界还有另一种风格,那就是力求贴近传统文化,在技法着色都贴近传统文化的国风作品,这些也被称为正国风。而前者则因为融入太多西方元素和商业元素,被称为“伪国潮”。
两种不同的风格,都有不少支持。因此也带来了不少的争议,偏向传统的人认为,大家喜爱国风是传统文化不断复兴的结果,大家本质上喜欢的还是咱们的传统文化。
另外既然是国风,就应该向真正的国风靠拢,向传统文化靠拢,而不是“徒有其表”只是画个传统文化的元素,古建筑、京剧、汉服等,然后在融合西方的创作技法,使得画面扁平、华丽。
当然新国风的坚持者们认为,自己的创作风格也是一个方向的开拓,没有对错高低。插画用作的方向多是海报、潮牌、绘本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商业元素,因此作者首要考虑的是商业价值。
那一张国风插画怎样才能最大化体现其商业价值呢?核心的要点在于细心受众。一张国风海报,要在有限的二维画面内,添加足够的元素,然后再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眼球。所以,海报要好看,要华丽。
这我就是新国风插画在创作时运用西方技法和着色的原因,因为西方的技法更写实和立体,着色更加的华丽,能够让观众看起来更容易,觉得更好看。不用花太多的心思去理解背后的神韵。
这就是商业价值,本质是大众化、快餐化,因为重在宣传,而不是艺术创作,大多数人也没有哪个欣赏艺术的能力。新国风的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融合创新,能给国风注入新的生命力。
不过随着这种创作理念的发展,许多新国风插画商业味越来越重,很多所谓的创作者,都是打着国风的旗号去获利,实际上融入了太多西方或者现代的元素,创作的理念和思路都是来自外国,当然还有融入日本风格的,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伪国潮”。
那么传统国风发展如何呢?
相比新国风,传统国风的发展是较慢的,创作者们力求在技法和神韵上去模仿传统的国画。比如构图。
国画的构图大多是长卷形构图,一幅画横向或者竖向展开,在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内,合理地安排各种元素。在色调上,偏向于清新淡雅的水墨色调。整体上中国味道十足。
如果单纯说国风,这确实可以毫无争议地称之为国风插画。但这种插画也有一定的局限。那就是商业用途成本太高,而且不利于宣传,这也是传统国风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
而且传统国画那是典型的艺术创作,向传统文化靠拢就相当于向艺术靠拢,这注定走向小众。当然传统国风美还是很美的,虽然支持者不多,但绝不乏有喜欢的人。而且喜欢的是真喜欢,这也是传统国风能够一直存在并能够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新国风的争议大体都在于此。围绕的核心就是“中西结合,到底该不该?”
其实中西结合并不算错,正如许多新国风插画者所说的,他们也在积极探寻新国风发展之路。但我认为,无论怎么探索,在创作理念上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既然打了“国风”的旗号,就要有国风的里子,而不能“徒有其表”。
在创作上一定的商业化是完全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不能流行,缺少价值,那么就很难传承和发展,这无论是对新国风插画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因此新国风在商业领域的探索是值得称赞和鼓励的,但要警惕商业化过重,失去了国风的本真,那么就不能称之为国风了。
而与新国风有争议的传统国风,我认为二者是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传统国风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商业化有一定的阻碍,创作的门槛和成本都较高。所以必然走向小众。
但也因为如此,传统国风就像一块稳稳的基石一样,持续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这何尝不是一种发展方向?对于新国风创作者来讲,何尝不是一种灵感的来源?
毕竟你创作新国风,首先也要考虑“国风”的创作理念吧。那么传统国风创作者们的开拓,就给了新国风创作者们创作的素材。所以我觉得双方是可以配合的关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对于国风插画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新国风插画本着“新”与“潮”两个字,积极的向前探索,积极的面向大众,也积极的向世界融合,这本来就是在传播中国文化。这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因为“新”才能“潮”。“潮”才能更适应社会,适应更多的人。
新国风有着华丽的色彩和元素,景物立体真实,非常具有识别度,大家一看就喜欢,就容易沉浸其中,既满足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也符合大家的审美能力。
在未来,中国走向世界是必然的,中国文化如何跟着中国人一起走向世界,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新国风这种创作方式,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探索。
中西方在绘画上面的融合已经有上百年了,插画方面的融合也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无论是传统国风,还是新国风,都应该坚持自己的道路,各有各的价值所在,各有高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