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更是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密切关系历来是解读这本经典的重要话题。该书内容分为几个方面:版本与传播方面的“成书始末”、主题思想的“拥刘反曹”、情节内容的“虚实之辨”以及战争场面描写、人物塑造等,深入解析《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与文学创作之间复杂而有趣的关联。
该书作者张国风先生是著名古典小说研究专家,文笔流畅幽默,轻松形象,将《三国演义》中的谜题一一揭秘,将《三国演义》的精彩娓娓道来。书中还配有十余幅彩色插图。对于大众读者阅读研习《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该书是优质的伴读书、生动的解惑书。
目录成书始末
写乱世的首先打响
《三国演义》之本
裴注的贡献
化历史为英雄传奇
让英雄回归历史
毛本的贡献
亦雅亦俗
拥刘反曹
毛宗岗的正统论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诸葛亮为刘备所累
“拥刘”源自“拥诸葛”
大打折扣的“拥刘反曹”
蜀汉与东吴之间
乱世中的州牧
戏法人人会变
虚实之辨
精彩的地方都是虚构
框架的真实(上)
框架的真实(下)
赤壁之战是一笔糊涂账
借荆州实乃借南郡
战争描写
中国人怎么描写战争
战争描写之经典
蜀汉一路下滑的转折点
空城计
投降种种
跳槽的理论
人物塑造
最难理解是曹操
生死攸关的人才问题
最急需的人才
千呼万唤始出来
诸葛亮的名士风度
“以貌取人”及魏延的悲剧
题外杂谈
恩怨观念之主宰人心
《三国》的妇女观
儿女情长与英雄气短
曹操与方士
什么藤结什么瓜
精彩书摘写乱世的首先打响
张国风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又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这当然不是一种巧合。历史的兴亡成败,史学与生俱来的宏大背景和广阔视野,史书的时空纵深和丰富内容,可以最方便地提供长篇小说所需要的巨大内容与叙事线索。
《漫说三国》
与此同时,借鉴史书的体裁,特别是参考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参考史家叙事的互见法,小说家也可以不太困难地构筑起长篇小说的巨大框架。在中国古代的各种文体中,史学和诗歌正是最强势的文体。诗歌长于抒情而史学善于叙事,小说向史家借鉴叙事的技巧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小说成熟以前,没有别的文体比史学更善于叙事。唯其如此,古人赞誉小说的叙事之妙,便说是才比班、马,文追左丘。
毛宗岗称誉《三国演义》,便说作者是司马迁再世:“予尝读《史记》,至项羽垓下一战,写项羽,写虞姬,写楚歌,写九里山,写八千子弟,写韩信调军,写众将十面埋伏,写乌江自刎,以为文章纪事之妙,莫有奇于此者,及见《三国》当阳、长坂之文,不觉叹龙门之复生也。”“其过枝接叶处,全不见其断续之痕,而两边夹叙,一笔不漏。如此叙事,真可直追迁史。”“每见左丘明叙一国,必旁及他国而事乃详。又见司马迁叙一事,必旁及他事而文乃曲。今观《三国演义》,不减左丘、司马之长。”
《醉耕堂刊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
像《金瓶梅》那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世情小说,不可能跑到历史小说的前面去。令人惊奇的是,历史真实性非常稀薄的《水浒传》,几乎与《三国演义》同时诞生了。
当然,有关《水浒传》的成书时间,学术界还有争论。有人认为,《水浒传》的成书当在永乐以后,正德、嘉靖以前,那就得另说。这里采用的还是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含糊的说法。中国的史学和小说有一种不解之缘,就像中国的诗歌永远从大自然汲取灵感一样。
当然,从结构上看,小说与史学毕竟有所不同,尤其是长篇小说。正史的体裁大多为纪传体,以一个人物的生平为叙事的线索,长篇小说的结构显然不能照搬纪传体的结构。
譬如说赤壁之战,就必须参考刘备、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鲁肃等数家的传,才能叙述出来。
毛宗岗注意到这一点,所以他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于《史记》者。《史记》各国分书,各人分载,于是有本纪、世家、列传之别。今《三国》则不然,殆合本纪、世家、列传而总成一篇。分则文短而易工,合则文长而难好也。”
《张国风讲三国》
不难想象,编年体或是纪事本末体的结构也无法套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