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读任务
1、复习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课文,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2、背诵60篇古诗文,并适当拓展到课外。
3、读课外拓展资料。
二、课外拓展资料:
1、一首古诗
别滁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译文鲜花盛开柳树明媚的时节,(百姓)为我酌酒饯行,我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创作背景 欧阳修于年(宋仁宗庆历五年)八月贬为滁州(州治在今安徽滁县)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他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就是在滁州作的。年(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赏析首句 欧阳修胸襟旷达,虽处逆境之中,仍能处处自得其乐。他的《醉翁亭记》,末二段就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景。此诗和《醉翁亭记》同样用了一个“醉”字,但并不过多地渲染那些离情别绪。《醉翁亭记》是写游宴之乐、山水之美,这诗所表现的父老亲故送别饯宴的情景,别是一番情味。首句写景,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在光景融和的春天。欧阳修由滁州徙知扬州,朝廷的公文是在那一年闰正月下达的,抵达扬州为二月。滁州地处南方,气候较暖,这里与作者在夷陵(今湖北宜昌)所写的另一首《戏答元珍》诗“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不同,而是花光浓烂,柳丝轻明。这样,此诗首句不仅写出了别滁的节候特征,也为全诗定下了舒坦开朗的基调。次句 次句叙事,写当地吏民特意为欧阳修饯行。“酌酒花前”,是众宾客宴送知州,与《醉翁亭记》的知州宴众宾正好相反;这天还有丝竹助兴,气氛显得热烈隆重。它虽不同于以往投壶下棋、觥筹交错的游宴之乐,但同样写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贤知州离任的一片深情。后两句 后两句是抒情,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颇有惠政。饯行时当地父老向他所表示的真挚友好的感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两年多的贬谪生活即将过去,这里地僻事简,民俗淳厚,作者特别对以前在滁州琅琊山与众宾客的游宴情景怀念不已;而此时却是离别在即,滁州的山山水水,吏民的热情叙别,使他百感交集。这里“我亦且如常日醉”的“且”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他的内心活动。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这种饯别宴上作为助兴而奏的音乐,是欧阳修平时爱听的曲调。但因离忧婴心,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唐朝张谓写过一首题为《送卢举使河源》的赠别诗:“故人行役向边州,匹马今朝不少留。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这里结句所表达的意思,为欧阳修所化用。“莫教弦管作离声”,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后来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诗“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也是从此脱出。整首诗 欧阳修这首诗与一般叙写离愁别绪之作所渲染的凄恻之情,有明显的不同,它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非常感人。这与宋初盛行的刻意追求辞藻华丽,内容却显得空虚的“西昆体”诗风形成鲜明对照。由于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中以明快朴实的诗风力矫时弊,因而就成了北宋诗坛的一大名家。
2、一篇古文
明必死之路,严刑罚也。
议曰:孔子曰:“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札也。”故三军大败,不斩;狱犴不治,不可刑。何也?上教之不行,罪不在人故也。夫慢令致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诫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即可也。陈道德以先服之,犹不可,则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而犹有邪人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矣。”
袁子曰:“夫仁义礼智者,法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未者不成。何则?夫礼教之法,先之以仁义,示之以礼让,使之迁善,日用而不知。儒者见其如此,因曰:治国不须刑法。不知刑法承於下而后仁义兴于上也。法令者,赏善禁淫,居理之要。而商、韩见其如此,因曰:
治国不待仁义为体,故法令行于下也。故有刑法而无仁义则人怨,怨则怒也;有仁义而无刑法则人慢,慢则奸起也。本之以仁,成之以法,使道而无偏重,则治之至也。”故仲长子曰:“昔秦用商君之法,张弥天之网。然陈涉大呼于沛泽之中,天下响应。人不为用者,怨毒结于天下也。”桓范曰:“桀、纣之用刑也,或脯醢人肌肉,或刳割人心腹,至乃叛逆众多,卒用倾危者,此不用仁义为本者也。”故曰:仁者,法之恕;义者,法之断也。是知仁义者乃刑之本。故孙子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此之谓矣。——《反经——政体第八》
明确告诉人民群众死路是什么,这是为了树立国家法律之威严。
孔子说:“当权的丧失道义却杀部下,这是不符合礼义规范的。”所以三队大败,不斩将领;有法不依,不能动用刑罚。为什么呢?因为当权者对人民没有进行教育,责任不在民众。蔑视法律而自取灭亡的是盗贼;横征暴敛的是暴君;不预先告戒民众,却责备求全的是民贼。政治制度没有这三种弊端,然后才能实行法治。宣传文明道德来使人民心悦诚服,这样做行不通,那么就树立有德行的人作为榜样来教育人民;如果这样还达不到目的,那就证明世风日下,仍然有不法之徒为非作歹,这就得用刑罚严励制裁了。”
东汉袁安说:“仁、义、礼、智,是法律的基础,法、令、刑、罚,是政治的延伸。没有基础,法治就无从建立,没有派生的东西,政治制度就无法完成。为什么这样说呢?实施以文明道德为教化的政治制度的方法,必须以仁义礼仪教育人,然后以有教养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给以示范,使人迁恶向善,使人民群众每日每时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自觉的行动。儒家看到这种情况,于是说:治理国家不需要刑法。他们不明白对下面实施法治,仁义礼让才会在上面形成。实施法治,是为了扬善抑恶,提倡文明,禁止荒淫。
这是治国原理的关键。法家如商鞅和韩非子等人看到这种情况,于是说:治理国家无须以仁义为本,只须推行法治即可。结果因只有刑法而没有仁义,人民产生怨恨,有怨恨就要愤怒。有仁义而无刑法,人民就会轻慢,邪恶就会随之产生。以仁义为根本,靠法令来实现,双管齐下,二者并重,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所以东汉未哲学家仲长统说:“从前秦国因商殃变法,张弥天之法网以便严密控制天下苍生,然而陈胜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云从响应。举国上下都不愿为朝廷效力,这都是因为老百姓极度的怨恨郁结于心的缘故。”
南北朝史学家桓范说:“夏桀、商纣使用刑罚,不是把人做成肉酱,就是剖人心腹;以至反叛的人越来越多,终于因此灭亡。就是因其不把仁义作为治国的根本。”所以说,法律是以仁的宽恕作为本体,以义作为断案依据。
由此可以明白,孙子所说的“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得”,就是这个道理。
3、一篇时评:让“创新花”结出“发展果”(现场评论)
——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③
尹双红
年04月22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找准自身优势,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
不少科学家将人类科学技术“爆炸式飞跃”的时间点,称为科技革命“奇点”。对于人类距离“奇点”还有多远,学者预测并不一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年会分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科技革命“奇点”发表各自见解。许多与会嘉宾认同,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再到纳米技术,一个个看似“超越现实”的创新成果正在加速涌现,为发展赋能、为生活添彩。
在海南,一个个关于海洋的美丽传说广为流传,折射出先民对这片蔚蓝空间的敬畏与向往。如今,科技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帮助人们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从“普盛海洋牧场3号”半潜深海,打造智慧渔业建设“海上粮仓”,到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按下“加速键”,即将全面达产,海洋科技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助力海南将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着眼未来,做好“向海图强”大文章,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向“新”前行,既要把握科技发展大方向,又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过去海南科技供给不足,补短板是共识,关键是怎么补、往哪补。近年来,海南用好“温度”“深度”“纬度”“绿色”优势,找准创新“切入点”。在南繁“热土”,育种技术持续突破;从“嫦娥揽月”到“天问探火”,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正逐渐成为航天强国的圆梦之地;“两船两器”“深海一号”等一批重大深海装备,在海南落地运行……奔跑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更好补短板锻长板,才能形成比较优势,实现追赶、超越。
让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关键在于营造重视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从开放实验室大型仪器,到数千亩南繁共享用地上线,科创土壤愈发肥沃;实施“揭榜挂帅”,吸引人才破解“卡脖子”难题;设置专门项目,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第一桶金”支持……今日海南多措并举,广纳四海贤才。从强化人才支撑,到优化科研环境,再到促进产业落地,让创新成果拔节生长,就要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堵点卡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厚土壤。
科技创新的价值在于运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尤须发力产业创新。在种业方面,我国近3万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全国审定新品种的70%以上,涉南繁硅谷种业经营主体收入总额突破亿元;在航天方面,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落户文昌,配套服务等项目先后落地,航天产业集群初显;在深海方面,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聚集海洋产业类企业上千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海南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正不断转化为发展“加速度”。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做好产业升级大文章,方能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个个推进创新的海南故事,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缩影。找准自身优势,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一定能让“创新花”源源不断结出“发展果”。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人民日报》(年04月22日05版)
三、早读任务检测: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析屈原产生“怨”的原因,寄寓了对屈原的同情。
(2)在古代诗歌中,“子规”代表着悲情,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子规的啼叫之声渲染了蜀道难行的哀愁。
(3)古代诗人登高远眺,往往会引发诗兴,请写出两句描写登高所见或所感,且含有“山”字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迎见多年不见的好友,刘老师引用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两句诗来表达自己热情欢迎的心情。
(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国风》与《小雅》后,接着用“______,______”两句来评价《离骚》。
(6)时值中秋,在外工作的小李想起了远在家中的亲人,他想用两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两句诗可以是“______,______”。
四、早读检测答案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信而见疑,忠而被谤_”两句,分析屈原产生“怨”的原因,寄寓了对屈原的同情。
(2)在古代诗歌中,“子规”代表着悲情,李白《蜀道难》中“_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两句,以子规的啼叫之声渲染了蜀道难行的哀愁。
(3)古代诗人登高远眺,往往会引发诗兴,请写出两句描写登高所见或所感,且含有“山”字的古诗词:“_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_。”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4)为迎见多年不见的好友,刘老师引用杜甫《客至》中“_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句诗来表达自己热情欢迎的心情。
(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国风》与《小雅》后,接着用“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两句来评价《离骚》。
(6)时值中秋,在外工作的小李想起了远在家中的亲人,他想用两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两句诗可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