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动漫让你知道真正的中国风

北京痤疮专治医院 http://m.39.net/pf/a_9125685.html

刷爆朋友圈、热度直窜云霄的《雾山五行》在8月9日迎来第三集更新,暂时完结了。整部动画行云流水般的打斗画面刺激着每一位观众,致使不少粉丝、路人直呼:“只有三集!不够过瘾!”

《雾山五行》只有3集的原因,很多人已经了解到了。导演的主创团队在制作时间内一直面临人手短缺的情况,团队内许多成员在接受采访时都开玩笑的说“片子是导演一个人撑起来的”

在演职表中可以看到导演林魂一人身兼数职:导演、出品人、编剧、分镜、原画、动画、场景、美术监督、作画监督、原画监督、场景监修、演出、三维制作、动作设计、后期摄影、OP演唱……

小团队四年磨一剑完成的《雾山五行》尽管还是存在不少或大或小的缺点,但是最终出乎意料的收到一边倒好评,连“国民老公”王思聪、“叫兽”易小星等知名人士都站出来纷纷力推这部国漫,截止出稿,雾山五行播放量也轻松突破三千万,成为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作品。

片中优秀的武打场景

获得这样优秀口碑,其中畅快淋漓的打斗场景加分许多,但可不仅仅如此,本文将抛开动画中的武术设计,寻找其它更多的国风色彩。

山海经

古籍《山海经》中描绘的志怪异兽

《雾山五行》的世界观虽是架空,但取材于《山海经》的志怪传说,并结合了阴阳五行、道教、武术等传统中国文化,从片中我们能知道故事的发展大致是:上古时期妖兽纵横,一位神秘道人将阴阳五行的特殊能力分别传授给金木水火土五个家族,以在雾山抵抗妖兽。

片中讲述世界观的画面片段

在采访中,导演说过非常喜欢东方元素,其中点名提到了千里江山图和张大千的泼彩水墨画。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原作局部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的青绿山水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纵51.5厘米,横.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作品,长卷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泊;在山岭、岸坡、水边点缀布置亭台水榭、茅屋村舍。农民、旅人、飞鸟等竭尽描绘……美得不可方物,特别是其中的青绿色彩,流传千古、让人觉得惊艳不已。

在片中甚至有一段画面直接致敬了这幅几百年前诞生的作品:

《雾山五行》中对《千里江山图》的致敬《千里江山图》原作局部

其实这些浑然天成的颜色正来自于自然。在几百年前中国的画家就去到大山中、森林里寻找各种矿石:石绿色来源于孔雀石、靛青色来源于蓝铜矿、品蓝色来源于青金石、殷红色来源于朱砂……

正如导演所说的,这些来自自然的颜色,在片中经常被使用。这些青绿色非但没有夸张的突兀感,反倒显得斑驳陆离、一股清新的“国风”飘来。

片中讨喜的青绿色调

泼墨泼彩

在第一集片头曲结束后,开幕就是几个壮阔的大场景:

片中的景致

近年来“中国风”的掀起,导致很多人容易把中国画里许多不同的绘画语言笼统为“水墨风”。把《雾山五行》简单概括为“水墨画风”确实可以,但是如果要好好欣赏其中的美术风格,也许需要看到更多:

张大千这位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大画家,以其泼墨泼彩的艺术成就奠定了他在世界艺坛的地位。他的作品墨破色,色破墨,墨中有色,色中有墨,村居山石相怀抱,墨块色块与勾皴相间杂,时而清新恢弘,时而沉郁磅礴。

在片中,不论是从写实的风景镜头中或是抽象的过场特效,都能看到张大千泼墨泼彩画的影子。

片中山水景致的创作汲取了张大千泼墨图的灵感

特别在片头曲中,仔细观看背景可以发现那是流动的水墨色彩,它们正是由创作团队泼墨绘制,用相机拍摄后的素材。这些就是彻底抽象化的山水,恍兮惚兮,是色彩和水墨的交响,给人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超越山水之间的迷离之感。

片头曲中完全抽象化的山水

张大千的山水画本就是吸收了西方抽象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美感因素,所以在片中我们看到的“中国风”显然是“更新升级”的版本,这也是传统绘画如何转向走向未来的经典案例。

讲好传统故事的人

中国动画事业创始人、世界动画大师万籁鸣说过:

“动画片一在中国出现,从题材上就与西方分道扬镳了。在苦难的中国,为了让同胞迅速觉醒起来,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开玩笑,因而形成了中国美术片与外国动画迥然不同的特色……”

虽然现在中国已经不是万老爷子所处时代的满目疮痍,但是可以认同的是中国的美术片的确应有与外国动画迥然不同的特色,不论是创作题材、创作技法、叙事情怀……等等方面,中国五千年肥沃的文化土壤足以在现今充满资本养分的生态中滋生出绚烂。

以往国漫的海报

从上个世纪40年代的《铁扇公主》、60年代轰动全世界的《大闹天宫》、到五年前的《大圣归来》、去年的《哪吒》、《白蛇·缘起》,再到现在的《雾山五行》;几十年前国漫曾经屹立世界之巅,五千年的历史沿革告诉我们,我们不缺好故事、好题材,缺的只是认真把故事讲好的人。

有事请留言,心里默念也行

图片源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