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
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近年来,辽宁在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中不断努力尝试,积极探索,创新性地提取中国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让传统破圈,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也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实践者。
90后服装设计师张彦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服装设计之中,创作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并因此走上了纽约时装周的舞台……
张彦精心打磨自己的每一件作品。
细密的金线穿过丝帛,勾勒出双栖双飞群雁的轮廓。圆润的珍珠在指尖滑过,银色的丝线轻盈地穿过它的孔洞,编织出春色摇曳的四月朝阳。28岁的张彦钉上最后一颗珍珠,他揉了揉眼睛,将绣好的衣服抖开仔细检查。这是他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即将首发的一套衣服,他为这场大秀起名为“昆仑听雪”。为了这场大秀,张彦和团队的工作人员已经忙活了几个月。
从年3月,以“纽约时装周最年轻的华服设计师”身份第一次登上纽约时装周,到如今成为圈内炙手可热的国风服装设计师,汇聚中国顶级手工艺人的高端华服代表,张彦凭借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创造了无数的不可能。
张彦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他的努力,让外国人眼中的“国粹”不再神秘,让年轻人眼中的传统亦成国潮。
涂鸦男孩有一个梦
上世纪90年代末的辽宁铁岭,5岁的张彦坐在一块缺了一个角的红砖上,认真地看着远处忙碌的父亲。因为父亲是建设电厂的管道工人,幼年的张彦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各个村落的偏僻处。随着工作项目流动,张彦习惯了跟着父亲颠沛流离。父亲身上沾满的赤红铁锈和那些与泥土相间斑驳的焦黄色野草,定格了张彦眼中最初的色彩。虽然父母都是老实淳朴的工人,和“时尚”没有多大关系,但张彦打小就爱画画,喜欢漂亮的衣服,喜欢鲜艳的颜色。他的书本画满了涂鸦,而那些涂抹在纸上的花花绿绿,就是幼年张彦眼中最梦幻的风景。上初中那年,一个夏日的午后,张彦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场时装秀,舞台上身材曼妙的模特们穿着精美的华服摇曳生姿。真美啊!张彦呆呆地看着,心中满是流绪微梦,那一刻,张彦萌生了一个想法:长大后他也要当一个服装设计师,裁出最美的衣服。
年,张彦考入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拎着行李下了车,张彦被一阵阵扑面而来的汽车喇叭声吓得闭上了眼睛。彼时的张彦一度以为从铁岭到沈阳,就是他能到达的最繁华之处。
张彦大学毕业的时候刚好父母所在的电厂招聘,家人为张彦报了名。很快张彦接到了入职通知,但那样的生活不是张彦所期待的,他还是会想起电视上那些飘荡的裙摆,它们时常摇摇曳曳如清风般荡入他的“裁缝梦”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阳市旗袍协会要去国外参加一场服装比赛,缺一位设计师,张彦为自己争取到了这个机会。为了寻找灵感,张彦没事就会到辽宁省博物馆走走看看。那天,馆里刚好举办满族传统服饰、刺绣工艺品展览,张彦无意间走进了那间展厅。后来每每回想起这一刻,张彦都说,那时候自己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衣襟上的“画道儿”,“寸子鞋”上的串珠,这些流光溢彩的传统服饰彻底征服了张彦。他一件又一件地仔细观摩,心中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在无人的山间轻轻回荡。张彦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手工艺精美绝伦,服饰文化博大精深,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和技艺传承下来。
当年,张彦设计的那一批后来被他自己称为“奇形怪状”的旗袍,让旗袍协会在那场比赛中拿下了冠军。
从那以后,张彦设计国风华服的欲望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他梦想有一天,模特能够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久之后,张彦辞去了电厂的工作,带着仅剩的块钱积蓄租了一间房子,开启了自己的“国风梦之旅”。
年9月,张彦开了自己的第一家旗袍店,销售手工缝制的旗袍。他给自己的品牌起名为“三寸盛京”。“盛京”代表的是张彦的家乡沈阳,“三寸”取自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寸盛京的“三”代表了道法自然,代表了万物有灵,代表了古人磅礴而浪漫的宇宙观。用张彦的话说就是:“刺绣虽美,非百日心血而不得,三寸虽小,却能包罗万象,道法自然。”
那段时间张彦每天都在“做衣服”,为了省下买一块布料的钱,他曾经一连好几天没怎么吃饭。即便如此,张彦还是报名参加了一个服装设计培训班,为了了解国外时装动向,每天坚持学习英语。他觉得虽然现在用不上,但也许有一天他一定会操着流利的英语,把自己设计的中国华服展示给外国人!
张彦(左)在工作中。
时装周上的“东方神秘力量”
张彦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偶然机会,读到剧本《牡丹亭》,张彦瞬间被里面展示出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所惊艳。张彦始终觉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是一份宝藏,值得向全世界展示。但曾几何时,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只会出现在博物馆和舞台上的画影。张彦觉得传统文化在传播时是一定要有所创新的。“要想出一种方法将这些古老的、深入人心的文化用一种创新的、新潮的手法表现出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新与旧的碰撞!”张彦暗下决心,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播出去!
张彦首先对自己设计的旗袍进行了创新:传统旗袍并没有飘纱,他选择在旗袍上加上飘纱设计,觉得这样的创新让年轻人也能欣赏中国旗袍的美,“与时尚结合”成了张彦最初的设计方向。但张彦心里一直坚持一点:要让人们通过他的设计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张彦对自己设计的服装品控极为严格,一件旗袍做下来差不多有道工序,光包边就差不多20道,经常被扎得满手针眼。最开始的时候张彦每天只限接三单,他始终觉得慢工才能出细活,细活才能完美展示那些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精湛古艺。他拜师专业的绣娘学苏绣,用最细的桑蚕丝,将盘金、盘银、打籽等顶级苏绣工艺融入自己的服装。一台小缝纫机在晨光和夕阳里吱吱呀呀地唱,刚刚二十出头的张彦每天就在那“唧唧复唧唧”。
“很多设计师做衣服是为了穿,但我是为了讲故事。”张彦说,他讲的就是中国故事。
年,因为一家中国参展公司的退出,纽约时装周在观摩了张彦的设计之后向他发出了邀约,他成了首个登上纽约时装周的华服设计师。接到邀请的那一刻,张彦一度不敢相信,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