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看一档节目,是关于舞蹈的。无数优秀的舞者聚集在这里,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在国际上有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名气,但是在中国,在广大观众的心中并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其中一个舞者在节目中说,他们在国外演出的时候,提前一个月售票,票很快就售空了,在国内表演,提前一年宣传表演的时候也未必会有多少人来看。
他们从少年时期远离家乡,离开父母亲人,迈着坚定的步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汗如雨下如同呼吸一样频繁,受伤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受了伤依旧站在舞台上将表演完美落幕是他们的职业素养。他们那么的执着着,坚持着,他们相信终有一天,对舞蹈的热爱会像如今人们对汉服的热爱一样席卷这个庞大而优秀的国家。
这个节目中有一个舞者,胡沈员,他的第一支舞蹈是《儿时》,搭配着毛不易的《一荤一素》是全场最感人的作品,他用他的全身肢体诉说着他的故事。《儿时》是他尝试用简单的生活元素去创作的一支小作品,他把他回忆到的画面用朴素的方式去呈现,去听去看去感受,舞蹈是身体和心灵聚合的反应,它没法说谎。他在向观众表达他最真挚的一面。
在这段舞蹈中有一段“鬼脸”,他是这样解释的:人生百态,面面不同,在外即使经历再多艰难,当拿起电话向家里问候时也要装作一切都好。我想用5秒中的时间快放我们生活里的所有表情,但当走出门的那一刻却要淡若一切都好,但即使我们再假装,别忘了我们永远是父母眼里最保护的孩子。
后来他与国风歌手霍尊合作的《十面埋伏》,展现出一个栩栩动人而又与众不同的虞姬。这个舞蹈,他在全世界演了场多场,年国内巡演暂别了这个角色一年。他说,这个角色心非常累,每一次演都要掏心掏肺,离开是为了重新找到新的表演内容和人物的现代内容。还是那句话,跳好舞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舞蹈之外。
一舞《不易》道出的不仅仅是他的不易,更是芸芸众生的不易,现实的独白是最为动情的。他换上一身西装,化上酒醉妆容,用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构筑一场窒息的失落故事,醉者百般惆怅,舞者曲折跌宕。当深夜灯下的一切回归平静,人物万千的情愫也早已渗透人心。有时我们真的需要暂时把梦想藏起来,在最需要的时候给我们最大的能量。有梦我们就不会害怕,就有了更多勇往直前的动力。
现在的孩子都在学什么?拉丁、芭蕾、街舞,还有谁记得那一次又一次震撼人心的惊鸿舞、敦煌舞?无数的人在学习钢琴、吉他、小提琴.....仿佛这些才是主流,谁又记得高山流水的魅力,古筝、古琴、编钟......那些聚集着先人智慧的事物到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