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击凡
1.把国风唱活了
提到戴荃,很多人都会想起让他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悟空》。其实,在《悟空》之后的戴荃,早已在国风融合流行曲这一条另辟蹊径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了。年,来到第四张个人专辑《侠客行》,戴荃甚至真正实现了国风流行音乐的“一体化”。
所谓的“一体化”,也就是不着痕迹地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造出最浑然天成、也最水乳交融的听觉感受。现在听戴荃的这些作品,你不会再觉得这是单纯的国风,抑或是单纯的流行音乐——戴荃成功地做到了“合而为一”。
把国风单独作为一个类别来看待,其实也是历史遗留问题。步入商业化阶段后的华语流行乐坛,大部分时候都遵循沿袭自西方的那一套分类标准。至于早年为数不多的玩国风的流行歌手,很多时候都被视为新奇的跨界行为,并未被真正当成一种流派。
随着文化自信的与日俱增,唱国风歌曲、写国风旋律、在流行音乐里加入国风的元素,逐渐变成了华语乐坛的新世代主流。然而,有不少音乐人只是把国风作为自己作品里招徕看客的花式点缀,并没有真正去思考到底应该如何将国风用好、用活、用对。
在内地乐坛,戴荃无疑是国风融合流行的先驱者。从他历年来的作品进化,我们就能看得出一条相当完整的创作思考脉络。每写一首新歌,戴荃就对国风有了更进一步的领悟。到了《侠客行》,戴荃更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新天地。
2.结合传统戏曲
把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结合在一起的融合风格,向来是戴荃的拿手好戏。这次在《侠客行》专辑里,创作上渐趋成熟的戴荃,更是把这一点玩得出神入化。从戴荃的角度来看,传统戏曲不应只是穿插在国风流行曲里的调味品,而是整首歌曲的灵魂所在。
我们可以在这张专辑当中,听到戴荃跟不同地域戏曲之间的文化碰撞:融合了京剧的《侠客行》跟《月照山河》,融合了黄梅戏的《黄梅烟雨》,融合了昆曲的《你是人间不染霜》,融合了扬州清曲的《道情》,以及融合了南京方言与戏腔的《落天涯》……
在这些融合了传统戏曲的作品里,戴荃为每一首歌精心挑选的戏曲“基底”,都不是为了国风而国风的宣传噱头,而是最适合这首歌的最佳选择。在戴荃纯粹澄明的创作世界里,没有刻意为之,只有适合与否。对的流行曲遇上对的戏曲,就是相得益彰。
就拿《黄梅烟雨》来说,黄梅戏崇尚情感体验的调性,本就跟柔情似水的旋律天然契合。出生于安徽的戴荃,也曾就读于黄梅戏学校,江南水乡的文化底蕴,深深植根在他创作的方方面面。配上黄梅戏的《黄梅烟雨》,绝对是“1+1大于2”的创作典范。
要在流行音乐里把传统戏曲运用得恰到好处,关键得看创作人是否把戏曲放在了一个“对”的位置上。其实当代年轻人并非不爱戏曲,只是缺乏深入了解的管道。像戴荃这样的知名唱作人,将传统戏曲融入到作品当中,对年轻听众而言,也是一种科普。
3.中西乐器交汇
在戴荃的国风融合流行作品当中,传统乐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总结一下《侠客行》里使用的中式乐器,还真的是不计其数:《浇酌》的二胡、《道情》的管子(筚篥)、《你是人间不染霜》跟《山雨欲来》的古筝、《落天涯》的竹笛、《风中吹箫》的箫……
对于擅长创作国风音乐的戴荃来说,传统乐器出现在他的作品里,绝对不会是犹如例行公事一般的无趣工具,而是画龙点睛的那一抹“点睛之笔”。戴荃很擅长的一点是,在最恰如其分的音乐段落,把中式传统乐器的效用与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就像令无数听众“意难平”的《浇酌》,戴荃精心安排在中后段的二胡演奏,就成了这首歌最当仁不让的主角。二胡是戴荃心中的“国粹”,也是相当能抒发情绪的民族乐器之一。当戴荃充满了追悔的歌声与二胡结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极强的画面感。
当然,戴荃的歌里不止有中式乐器,像《浇酌》的吉他弹奏,就跟二胡形成了相映成趣的对照效果。戴荃之所以能把Style截然不同的各种中西乐器,都放在了最适合它们的最佳位置上,这得益于他对不同的音乐风格,永远都抱持着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
最值得一提的,是直接把乐器写进了歌名的《风中吹箫》。“一个人独自在风中吹箫”的戴荃,以曲中悠扬飘逸的箫声,烘托出潇洒自在的豁然态度。“在风中吹箫,在雨中飘摇”,戴荃便是这样用自己的音乐作品,身体力行地实现中式传统乐器的“活化”。
4.现代侠客精神
谈起国风,有些人的固有印象总是“太老派了”、“很难吸引年轻人”。实际上,只要创作者懂得与时俱进,把国风跟现代的音乐元素彻底融会贯通,往往能创造出更惊艳的听觉效果。《侠客行》所打造的“现代侠客精神”,就是戴荃经过思考后的创作成果。
戴荃在《侠客行》里描绘的侠客群像,不仅活在古代刀光剑影的武林世界,也存活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像疫情期间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在戴荃的心目中,绝不亚于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的高手过招。所谓“侠之大者”,就是舍己为人。
要用作品传递出现代侠客的侠义精神,当然需要在国风里头,注入更多新世代的音乐元素。在《侠客行》专辑中,让不少乐迷都为之津津乐道的好歌《月照山河》,就是戴荃把传统国风与现代音乐之间的比例配方,把握得越发娴熟自如的一个重要明证。
当京剧花旦的国粹传统腔调,遇上新国风的说唱念白,《月照山河》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冲突美学。向来喜欢不按牌理出牌的戴荃,甚至还在这首歌的成品里,加入了新派的电音元素,与传统民乐彷如镜像一般,相互成全,彼此映照,绝对不落俗套。
对深入钻研国风音乐十数载的戴荃来说,国风不是华丽的外衣,而是他赖以生存的灵感泉源。当国风成为人人追捧的时下潮流时,戴荃依旧淡定地在国风融合流行这条路上持续探索,不被任何人影响。这样的戴荃,是不是也很像一位坚守本我的现代侠客?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