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点君盼了大半年的一部片终于上映了。
《不成问题的问题》
不仅范伟老师凭借这片里的表演,拿下了金马奖影帝,在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这片还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
十点君觉得,今年上映的国产片里,真的没有比它更能配得上“艺术”这两个字的了。
这部片,又被业内人称为“文人电影”。
每句台词都精雕细琢,每个画面都像一副绝妙的工笔画,融合了舞台剧三幕剧式的表演,更让这片自成风格,独有腔调。
不过你也可以猜到,这样的片排片必然不会高,现在再不看,过几天可能也就悄无声息的下档了。
导演梅峰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明确的说,对票房几乎没报什么希望。
但它却是国产片里少有的别有“韵味”的片。
10年内还会不会有人愿意这么不计成本的做这样的电影,十点君不敢抱太大希望,但能看到这样的片,对我而言,就是四个字:
如饮美酒。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风”
《不成问题的问题》这部片,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
十点君磨磨蹭蹭到今天才写,因为电影看完后,我没忍住又去找了书来看。
和小说相比,电影里加入了不少新角色,尤其是几个女性角色的加入,让这片更加柔软;
而小说中原本对于某些角色直白的背景介绍,因为电影语言的转化,也全都融进了台词里;
有的部分甚至干脆做成了留白,留给观众自己想象和填充。
人人都说老舍的小说难改,语言辛辣讽刺,一句台词得品好几遍。
但让十点君没想到的是,小说里那种特有的中国味儿,电影居然几乎不差分毫的还原出来了。
故事发生在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重庆,前线战火纷飞,后方却还是一片安宁。
老舍在这本书里,构建了一个游离于战火硝烟之外的世外桃源——树华农场。
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片子将拍摄地址选在了与小说相符合的重庆白沙镇。
近几年国外的片子为了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好的票房,总喜欢在电影里加点中国元素,但直到这部片,才算是让十点君见到了真正的“中国风”。
首先是人物的姿态。
就算是看多了各种影片的十点君也不得不说,这片里对民国人物的还原,可谓是到了骨子里。
尤其是片子里的女性角色,身上处处都带着民国小姐的矜贵和风情。
一身得体的旗袍,坐在椅子上时,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葛优瘫什么的怎么舒服怎么来。
她们是微微挺直背脊,双手交叠放在腿上,或是拿着一把扇子轻扇慢摇。
民国女人的那种优雅和气韵立马就出来了。
除了女人,还有男人。
范伟饰演的农场主人丁务源,是个八面玲珑的圆滑人。
他的穿着打扮与他的行事作风一样,服帖、规整。
一身中式长袍,扣子一丝不苟、柜子上的东西排列得整整齐齐,不管谁来都挑不出错儿。
不仅是他们,整部片里演员的服饰、神态、甚至口音,都让人想赞一句:“讲究”。
每个人不用开口,你光看他们的举手投足,大致也能摸清对方的几分脾性。
除了姿态,还有台词。
咱们中国人说话,十点君觉得是最有意思的,有话通常不直说,要委婉,要借喻,还要讲究面子。
而这片,就告诉你什么才叫说话的艺术。
农场一个大股东听说丁务源克扣工人工资,想要换掉丁务源,在丁务源来给他倒茶的时候,趁机出言讽刺:
“以后这些下人的事你就不要做了,
抢了下人的饭碗,
你让他们怎么有脸拿工钱?”
潜台词:下人的工资你都要抢,你要不要脸?
而丁务源的应对,很巧妙。
对这种尴尬得想要钻洞的场景,他没粗着脖子顶回去,也没有小动作被戳破了的惶恐。
相反,他一边连声称是,装作没听懂股东的暗示,一边碰掉了杯盖,假意要帮股东换只干净的,抽身走人,让对方重重击出的一拳打到了棉花上。
装聋做哑,迂回绕开矛盾,没撕破脸,却也没吃亏,不可谓不高明。
这种中国式的交锋和往来,相当有看头。
而片子里这样的中国式韵致还不少,小到桌边放的小摆件,大到整个画面构图,都带有民国文人的腔调。
但再好的布景设计,也是要为电影主旨服务的。
这片讲的虽然是70多年前的中国故事,但你却能发现,这片里的某些东西居然可以神奇的对应到现在。
大天朝人的人情世故
《不成问题的问题》书里有一句丁务源的独白:
“人事,都是人事,把关系拉好,什么事也没有。”
这句话,无疑就是丁务源这个人的座右铭。
但他又是不是咱们无数中国人的缩影?
一直以来都有个说法,咱们中国是个人情为重的社会,情商有时候比智商重要得多。
你要混得开,先得“会做人”。
丁务源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树华农场的主任,他从来没让农场盈利过,但奇怪的是,上到老板,下到干活的工人,却几乎没人能说他一个“不”字。
敲黑板,丁主任教你学做人,大家快拿出小本本记一记。
首先一点,要舍得。
对身边的所有人,他都会先打点到位,让你先承他的情,记他的好。
片子一开头,就是他带着一筐应季水果蔬肉送到老板家。
并且,他还心机的带了一支老板姨太太喜欢的芦苇花。
东西虽小,但姨太太顺嘴一提的事,他都记在了心上,这份心意还不够重?
马屁拍到了心坎上,高手。
但丁务源不仅对上级有阳光般的热情,对下级,也是春天般的温暖。
农场几个工人上班时间玩牌,被丁务源当场抓包。
工人们害怕得瑟瑟发抖,没想到丁务源非但没骂他们,还坐下和他们一块儿玩。
不仅如此,他还能记下农场里几乎所有工人的名字。
谁家里要买点什么东西,他也总是第一个帮忙买回来。
又不要求工作,又给高福利,说到丁主任,哪个工人不竖大拇指夸一声好?
真正高情商的人,绝不会捧高踩低,一定是上下通吃。
人情搞好了有什么用呢?
丁主任小课堂第二课告诉你,即使没业绩,人情关系也可以保你青山不倒。
农场永远在亏本,股东们都知道是丁务源的问题,但没人能开口指责他。
毕竟——
谁没吃过农场的北平大填鸭,意大利种的肥母鸡?谁的瓶里没插过农场的大枝的桂花、腊梅、红梅花?这些东西都是谁送给他们的?丁务源。
老祖宗不是说了吗: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但这可不仅是在这一个小小的树华农场是这样。
送礼、走后门、效率低质量差,再送礼、再走后门,继续低效质量差,大天朝社会总是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
你看那些豆腐渣工程,有多少不都是这么出来的?
没人想打破这种笼罩在人情下的低效生产吗?
有,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靠人情办事已经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一两个人又怎么可能打破这样的传统?
一位大股东聘请了位留洋博士,要代替丁主任。
博士不像丁主任搞些虚虚的人情往来,他直接大刀阔斧开始改革。
收成是提上来了,但他却在丁务源不动声色的操作下,被农场里的工人们集体赶走了。
他想要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但他周围的人,却在拼命要将他这个不讲人情的异类拉进自己的阵营。
甚至包括他的枕边人。
他的夫人收了工人送的鸡蛋,因为:
不想让人恨他。
天朝人情社会的基因,就像一张大网,谁试图把网穿个洞,就会被各个部分群起而攻之。
——(那些工人)好吃懒做,终将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压过。——碾压?你说的话我怎么总是听不懂呢?什么贿赂,不就是几个鸡蛋嘛。
可悲可叹!
而老舍的原小说,将时间设置在年,正是新旧文化交接的时候,又何尝没有对旧有的顽固思想的讽刺和憎恶?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到了今天,时代变化,导演也将电影中关于时代的讽刺和抨击做了弱化和改编。
这部片现在被更多人称为“职场教科书”。
生活里,丁务源这样的老狐狸你肯定也见过。
但如果让你来选,你会选择在职场上,先做人,还是先做事呢?
左滑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