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专升本语文重考点解析,蒹葭诗经

蒹葭①《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多为民歌;“雅”有《大雅》、《小雅》,一百零五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四十篇,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在内容上,《诗经》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在艺术上,《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诗经》重在反映并表现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表现手法的灵活交叉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

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④。溯洄从之⑤,道阻且长。溯游从之⑥,宛在水中央⑧。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⑨。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⑩。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①本诗选自《诗经.秦风》。秦:周朝时诸侯国名,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兼葭:芦荻,芦苇。

②苍苍: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

③为:凝结成。

④伊人:这个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

⑤一方:那一边。

⑥溯洄:逆流而上。从之:追寻他。

⑦溯游:顺流而下。

⑧宛:宛然,真好像。

⑨晞:干。

⑩湄: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跻:升,高。

坻:水中小洲,小岛。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涘: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水中的沙滩。

作品评析

这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伊人”不坐实,且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两说皆可通。其实,只要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着;“伊人”“在水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大学语文》(增订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