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爱奇艺重磅打造的国风文化创新推广唱演秀《国风美少年》正式开播。节目的名取得很好,因名联想,“国风”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一部分,含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民间诗歌共篇,是《诗经》的精华。“美少年”应当来自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感荡国人之言:“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两方内容结合,可见爱奇艺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歌曲演绎为载体,打造属于年轻人的“国风潮流”,塑造新国风音乐(偶像)的宏大目标。
兴致勃勃看完第一期,充分肯定节目开创精神的同时,也有如下反思。
第一问,什么是真正的国风。首先,国风这个词在不同历史时期释义不同。《诗经》中,“国”是指周朝下属的十五诸候国。风,是指民间之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把《诗经》提升为六经之一,强调其教化功能。“国风”释义也因时而变。“国”隐指大一统的中央帝国,“风”为《毛诗序》所释为:“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而节目中的“国风”的“国”应当意指“国学”,“风”意指潮流和时尚。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是“国学”呢,其内容也是因时而变的,“国学”在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而今天“国学”的概念,则发轫于清末。其时因西学东渐,为与西学相对,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国学”,近来“国学”的热情重启,沿用的仍是此概念。但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三千年以上,“国学”无论按照经史子集还是按照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及辞章之学分类,都卷帙浩繁,一般人穷极此生难以通读。更何况按照“国学”概念,从古流传至今的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也都是“国学”。我们常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是好事。但太过厚重也有不好的一面:因其博大,故难以选择;因其精深,故难以通达。感觉《国风美少年》节目同样面临此难题,“国学”的浩瀚如《诗经》汉广中的诗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再美的少年也难精研。那么就只能结合节目的形式,有重点有选择地传播国学的某一方面能与当今时代相合且吸引年青人的内容。因此,《国风美少年》中的国风侠就应担当节目想要指引传播国学的重任,而不是让对国学一无所知的少年上来表演自以为是国学的节目。
第二问,如何演绎国学,使之蔚为风尚?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尚书·虞书·舜典》这样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的诗、歌、乐、舞的表现形式。诗言志,即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歌永言即歌是反复咏叹以强调言语所说的意义。声依永即声音的高低长短要配合歌咏。而声是指宫、商、角、徵、羽五声。律和声:律吕用来调和歌声。律吕是指六律六吕: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八音是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乐器。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圉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箫等属竹类。数千年以降,虽历经增减演变,但其主旨未变。《国风美少年》节目既然要演绎国学,风行天下,也应考虑撷取我国传统诗、歌、乐、舞的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方法,面向当今中国与世界,推陈出新,拿出既有历史传承,又结合时代创新的节目,才能打动青年观众,体现出节目的追求和特色。否则,与其他歌舞选秀节目没有什么区别,而三位国风召集人年轻的优势更会使节目在对比中变为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