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鸣惊人的《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再到虎年春晚火爆的《只此青绿》、哔哩哔哩的《上元千灯会》,传统文化演出模式及受众,都在同步更新。
年轻的创意背后,这些让年轻人直呼“泪目”“献上膝盖”的节目为何破圈?传统文化演出如何创新才能活起来?新一代年轻人追捧的演出消费新趋势是什么?
数据显示,年B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超1.77亿,18岁~30岁人群占比约七成。随着新世代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充满时代感、文化感、科技感、沉浸感的新演出正在成为新一代年轻人追捧的消费趋势,将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具有年轻人视角和年轻创意,正在成为传统晚会演出探索的新方向。
从中国的文化土壤生根发芽,新演出市场的下一步将是“文化+”。
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副总经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之一的程万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时代下成长的年轻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探寻兴趣非常强烈。要把传统文化演出作出现代化表达、创新性表达和科技赋能,符合年轻人‘科技+时尚+传统文化’的预期和喜爱,节目才能在时代背景下受到欢迎,得到年轻人青睐,更好地传播传承文化。”
值此“3·15”之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卫视、B站、优酷、咪咕视频等,并做了新演出数据调研,以期解构Z世代的新演出消费群体形象。
·案例1·传统卫视不做文化复刻打开年轻人文化探索新窗口
自《唐宫夜宴》火爆出圈后,随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和《舞千年》的相继推出,《洛神水赋》《龙门金刚》《有凤来仪》《火》等传统文化内容也成为全民热议的文化标签,河南广播电视台和河南卫视似乎一下子抓住了年轻人的“燃点”。
“破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国潮兴起是时代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做文化复刻,不做历史的搬运工,而是在整个历史文化中找到了韵脚,用当下的形式呈现出来,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徐娜表示。
在徐娜看来,中国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在崛起,受众需要情感的出口,而“中国节日”系列的探索恰恰抓住了时机,击中当下年轻人更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和数据反馈为传统卫视打开了一个靠近年轻人的窗口,也更加坚定了其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
创作团队开始从创意到制作,再到宣发、播出,更多地拥抱互联网,用更新鲜的视角、更年轻化的工具,诠释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只要有好的创意,我们就会大胆起用80后、90后的年轻导演,他们身上恰好有对文化的当下解读和视角展现。同时我们也会经常去评论区看年轻观众的反馈,寻找创作灵感,宣发团队也在节目创意初期就融入进来,把媒体平台化,把平台媒体化。”徐娜坦言。
截至目前,“中国节日”系列共推出了9期节目,全网累计阅读量超亿。《洛神水赋》一舞后,引发了网友们对书画、对水下操作、对洛神的大量讨论。徐娜发现,当下的年轻人更喜欢传播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在节目中留有一些文化的口子更能吸引他们。
“年轻人不喜欢说教式的节目,他们更喜欢去探索,我们只用给观众一个线头,让他去探索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就好了,不用完整地去复刻。”
相比“中国节日”系列,河南卫视和B站联合出品的《舞千年》则将目光聚焦在垂直细分的传统舞蹈领域。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舞蹈存在偏见甚至是有误解的,认为舞蹈是陪衬的艺术。但观众对《只此青绿》《梦莲》的热议,则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