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流通的文化桥梁中国风对欧洲艺术的

治白癜风南昌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zjdy/211209/10051863.html

今天的文章来自《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节选。中国风(Chinoiserie)是自13世纪晚期开始就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化艺术现象,而马可波罗在元大都(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接见这一事件可以作为中国风尚兴起的一个标志。不过,中国风(Chinoiserie)这一学术术语则要到19世纪才得以确定,被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者更宽泛一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

中国风是西方特有的文化现象,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人印象中,中国是一个遥远、神秘并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许多欧洲的学者和艺术家都受到远东进口的器物或是冒险家带回的远东见闻的启发,在文学、戏剧、哲学、建筑和艺术等领域创作出了大量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中国风并不局限于某一特殊的艺术媒介或特定的时代风格,它是一种广泛的文化艺术诉求,从舞台剧到陶瓷工艺,从哲学到室内装饰,从漆器工艺到音乐,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伴随着欧洲文明而成长。

洛可可式中国风

在年,年轻的安托万·华托在缪德行宫(ChteaudelaMuette)中的皇家聚珍室虽然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它却被佛朗索瓦·布歇、埃提恩尼·朱拉以及建筑家老让·奥伯特使用版画大量复制。在华托死后,他的朋友朱利安整理出版《华托蚀刻版画全集》(—),而华托设计的聚珍室,也被认为是洛可可式中国风的鼻祖。

安托万·华托,《中国风场景画》

佛罗伦萨,罗伯托·隆吉基金会

·这幅木板油画原来很有可能是装饰用的壁板,或是家具的一部分,而被拆卸下来的年代未知。华托应该就是这件作品的创作者,其创作年代应该为年左右,当时华托正好在为缪德行宫中的皇家聚珍室做内饰。

华托设计的场景优雅中带着忧郁,完美地将中国元素和18世纪早期的欧洲结合在一起,将宫廷和乡村品位相互融合,并且还带有异域风情。鉴于这些作品名中的中文被精确地转写出来,因此华托很有可能亲自翻阅了正宗的中国画卷,也许那些绘画作品正是年白晋从中国返回法国时带回的四十九卷图画,作为礼物呈献给路易十四。在18世纪上半叶,华托的作品为法国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中国风灵感。

雅克·拉茹(—)

《佛塔和异域珍果》,约—年

·拉茹是众多法国装饰艺术家中最为出色的一位,他能够把洛可可和中国风完美融合。许多资料表明,这幅作品是为路易十五的妻子玛丽王后的浴室而创作的。

加布里埃尔·胡奎尔,《瓶花、水果与孔雀翎》

《中国的鸟类、植被与花卉》插图,约年

·这幅绘画清新典雅、古意盎然,使用了典型的中国静物画构图,体现了画家胡奎尔的独具匠心。这幅作品很有可能直接临仿了中国的画作或瓷器。其中的花卉如牡丹、梅花、菊花等都描绘得非常细致传神。此外,花篮也是典型的中国样式。

华托创造了最经典的法国洛可可式装饰设计风格,洛可可式的建筑也为整体设计增添了不少光彩。后来克里斯托夫·休特借鉴了华托的范式,并设计出了休特自己最负盛名的中国风作品《大猴戏》(GrandeSingerie)[注1],于年在尚蒂伊城堡完工。该系列作品就是“猴戏”场景装饰绘画的一个代表—一种独创的中国风设计,没有半兽神人和天使,甚至没有中国人像,而全都用猴子来代替。休特的另一系列作品《小猴戏》(PetiteSingerie)也于年在尚蒂伊城堡完工,这部作品充分展现出了休特的艺术天赋,他惟妙惟肖展现了同时代的人如猴子般的行为。

克里斯托夫·休特,《中国风装饰画》

约年,尚蒂伊城堡《大猴戏》系列

·休特描绘的这类中国风绘画是18世纪早期欧洲中国风的集大成者。这种风格要等到后来布歇创作新的中国风绘画才开始出现大的变化。

年,路易十五的情人、法国洛可可艺术最重要的赞助人之一蓬巴杜夫人买下了尚公馆,休特奉瓦里埃尔公爵之命设计装修了该建筑中的中国沙龙和小沙龙。年至年间,他奉红衣主教阿尔芒·罗昂之命负责装修设计巴黎罗昂酒店内的木板绘画。

休特的设计风格采取折中方式,他将中国风与土耳其元素融合在起,并吸取不同设计师的设计优点为己用。休特的那些中国风作品很明显受到了布歇的影响,特别是布歇在18世纪40年代设计的中国题材博韦挂毯[注2]。

佛朗索瓦·布歇,《中国皇帝君临》

年,法国贝桑松美术馆

·这是布歇为法国博韦皇家挂毯厂设计的“中国系列之二”的十幅彩色画稿中的一幅。中国皇帝君临的题材来自17世纪,是当时生产的“中国系列之一”中最受欢迎的一种题材,而布歇又基于这一题材进行了再创作。

伴随着“中国皇帝”系列挂毯巨大成功,皇家挂毯制造厂决定再生产一批新的中国风系列场景作品。在布歇早期作品基础之上,第二套中国风系列挂毯含有六幅场景,主题分别为“中国宴会”“中国集市”“中国舞蹈”“渔翁垂钓与美人”“狩猎”和“中国园林”,这套系列挂毯一直持续生产到年。年至年间,法国王室也订购了大量的该系列挂毯,并由外交大臣亨利·贝尔坦送给中国皇帝作为礼物。年,两名法国外交官最终将这套中国风挂毯觐献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并把这些挂毯摆放在圆明园内。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军攻破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并把中国的珍宝洗劫一空,而其中两幅挂毯也被英国人带回了欧洲。

佛朗索瓦·布歇,《中国集市》

年,法国贝桑松美术馆

·布歇为博韦挂毯厂设计了“中国系列之二”,这便是其中的一幅。坐在由仆人推送的木质轮椅上的妇人,其形象其实来源于蒙塔努斯年出版的插图本中日本人的形象。

虽然这套系列挂毯只包含六个场景,但实际上布歇起先一共准备了十个主题,除了之前的六幅,还包括“中国婚嫁”“中国奇珍”“吉祥富贵鸟”和“中国皇帝君临”布歇创作的十件设计中的八件被展示于年的法国宫廷艺术沙龙,这些作品都是中设计最典型的例子。

此外,布歇在18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设计的中国风作品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从事中国风艺术的设计师。在年至年间,得益于丰富的灵感,布歇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风设计,其中有一些已经形成系列并被刊印成蚀刻版画。

加布里埃尔·胡奎尔,《中国贵妇、孩童与仆人》

仿布歇画作,《中国场景》系列插图,约年

·这幅画的构图受到了《御制耕织图》的影响,反映了布歇在创作中国风绘画的过程中确有参照来自中国的原画。尽管如此,布歇还是在原版《丝织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了修改,以迎合欧洲人眼中理想化的中国形象。

布歇的中国设计充满了田园诗意,而在画面的具体处理上也结合了欧洲的特色。他创作的中国人物整体上既优雅又性感,但是人物的穿着和表情却又来源于欧洲本土的巴黎社会风尚。布歇是蓬巴杜夫人和国王路易十五的御用画家,而蓬巴杜夫人和路易十五又是东方文化的推崇者,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布歇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风作品,而且这些作品被后人当作典范,在欧洲被学习模仿了几十年。布歇本人也是一位狂热的东方艺术品收藏家,他收集了大量的东方艺术品,其中有一些就是从巴黎文物商格森特那里购得的。这些东方艺术品或许也向他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中国风设计灵感。然而,他的作品和蒙塔努斯在年出版的《图说日本》(一本描写日本风俗的著作)中的图片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似乎也借鉴了彼得·凡·德阿的《世界美好画廊》[注3]以及中国宫廷画师焦秉贞在年奉康熙皇帝之命创作的《御制耕织图》。

《华盖木质轮椅》,蒙塔努斯《图说日本》插图

年,阿姆斯特丹出版

·布歇在创作《中国集市》时曾经参照了这幅17世纪的版画。布歇显然对插图描绘日本服饰这一原意并不介意,转而运用这一图示来创作中国场景的绘画。

焦秉贞,《二眠》,《御制耕织图》

年,北京出版

·这幅版画是根据焦秉贞绘制的原画翻刻而来。康熙皇帝钦命组织《耕织图》的创作和刊印,并且为每一幅图画亲自题诗。在中国,这类百科全书式的劝科农桑的图书最早可以追溯至12世纪。这里所列的是年再制版本,从画面风格来看,画家显然受到了西方绘图技法的影响。布歇也许正是看到《御制耕织图》的中西绘画融合趋势,才想起借用其图式以迎合欧洲人的口味。

让·巴蒂斯特·毕伊芒设计的中国风作品在欧洲更加广为流传。受华托、休特、布歇和约翰·格里戈里厄斯·赫罗特的影响,毕伊芒迅速成长为一位杰出艺术家,并在中国风于欧洲的推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设计的作品,无论是人像还是波斯纹饰,都在18世纪下半叶被欧洲纺织制造商、陶瓷制造商和家具制造商广泛使用,用以装饰他们的各种产品。他喜欢到处游历,几乎跑遍了整个欧洲,而他的作品相对于其他艺术家的更容易被买到,因此他的设计作品在欧洲广为流传。毕伊芒起初在哥布林陶瓷厂当学徒,时任图案装饰部门主管的是久负盛名的设计师让·巴蒂斯特·乌德里,毕伊芒从他那里学到了丰富的技能。另外,毕伊芒的家乡是有着悠久手工纺织历史的法国里昂,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毕伊芒非常擅长把装饰设计运用到纺织品图绘上。在18世纪下半叶,奥布松挂毯厂(Aubussonfactory)专门采用毕伊芒的设计,生产了各式各样的带有中国图案的挂毯。

让·巴蒂斯特·毕伊芒,《波斯花卉》,约年

·这是毕伊芒设计、绘画和翻刻的六幅波斯花卉版画中的一幅。这种花卉图画风格受远东图画原画的影响较小,却成为毕伊芒中国风艺术设计的典范。

毕伊芒第一件东方风格设计作品创作于年,那时他和马蒂亚斯·达利及乔治·爱德华合作编写了《中国风艺术设计进阶的最新指南》[注4]。他最早的单幅中国风系列创作也是于年在伦敦刊印,该书名为《中式装饰新书》,后来在年类似的绘图本书籍陆续刊印出来,这些书籍的插图几乎都是由P·C·卡诺绘制。通过与罗伯特·汉考克及安东尼·沃克等人合作,毕伊芒有近幅作品被收录在《淑女娱乐》(TheLadiesAmusement)一书中。此外,除了之前在英格兰发表过的,毕伊芒的其他作品于年被查尔斯·利维兹整理并出版《波兰国王第一御用画家毕伊芒作品集》。

让·巴蒂斯特·毕伊芒,《中国场景》

《巴洛克中国风六册之二》,年

·这是毕伊芒设计的大型中国风图画中的一幅,由版画家卡诺翻刻刊印。卡诺在当时翻刻了许多法国新风绘画。

洛可可风格式微之后,毕伊芒的设计作品仍然在18世纪下半叶被广泛沿用,中国风设计在法国达到鼎盛。在此之后,欧洲的古典设计风格才成功地重新得到时尚设计的重视,法国艺术步入新古典主义时代。毕伊芒的设计风格属于洛可可风格而并非新古典主义风格,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令人惊叹不已。

让·巴蒂斯特·毕伊芒,《幻想中的远东港口集市》

约年,美国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

·毕伊芒的中国风设计图案集华托、休特和布歇之大成。他的场景设计装饰意味更加浓郁,用途广泛,既可以用来装饰陶器、丝织品,也可以用作室内装潢。毕伊芒也许是为了年维也纳的一场主题芭蕾舞会而创作的这套组图。

路易·古热诺在年发表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中,对收藏家和他们的收藏品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对于这些‘珍藏室’设计,另一个令人不满的地方在于它们的外观设计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并没有变得更具有吸引力,总而言之,他们还在沿用已经泛滥的源自东方的宝塔等元素,毫无新意。难道我们的收藏家仅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