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陈风月出以意境之美名传后世

从古至今,闪耀的日月星辰就吸引着人类好奇的目光。只是在不同文明中,人们会对它们投射不同的情感。在中华文明中,月是清朗柔美的象征,它的皎洁莹润中绝少黑暗痛苦的意味。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凝视月亮?是谁第一次在清冷的自然之光中感受到温暖的诗意?是谁吟唱了古老的歌谣,把它从天边摘下,挂在人们的心间?应是《月出》的作者。

月出皎兮,佼(jiǎo)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liǔ)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cǎo)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在诗经的众多篇章中,《月出》以意境之美名传后世。在《月出》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一种朦胧悠远的情绪和美感。诗歌一共三章,每章四句,每句四言,复沓回环,重章叠唱的技法,让句式整齐,富有形式美感。而每章内容中关键字词的变化,让语音显得和谐、优美,错落有致。节奏与形式的美感,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律,与诗歌的整体氛围相得益彰,让月光下的诗境更加美妙。

《月出》是白月光中为爱心伤的凄美诗歌。它如同梦幻般凄迷的意境,为我们的想象留下了驰骋的空间。诗歌中诗人所遇到的女子到底是谁?她究竟是他的情人、妻子还是爱慕的陌生人?又或者,她仅仅是月光中的虚像?而这位诗人的忧愁又指向何方呢?是失恋的苦楚,还是家庭的分崩,又或者是无法握住那份美丽的深刻遗憾?

朦胧模糊的意蕴,给诗歌留下了很多的空白,这就让我们与诗境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反而使得朦胧的意境更有感染力,让诗境在每个人的心中映射出不同的美感,无穷无尽。这种以想象撑起整首诗歌的笔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据说宋玉写《神女赋》、曹植写《洛神赋》都是受了这篇《月出》的启发。

《月出》因月而并发生成的美与忧,随着这首源自先秦陈地的歌,一直唱到了后世的情怀里。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