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倭风代国风,电视剧背后透露出的

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国会将日本称为“倭寇”。同样是坐落在东方的国家,在古代时期还有着十分频繁的“往来”,双方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十分相似的地方。

但在能够传播价值观的影视剧作品中,严谨是十分基础的要求。从服装到布景,基于真实所存的历史时期所拍摄的影视剧,自然要立于真实的基础上。鱼龙混杂地加入了其他不知所谓的元素,只会成为文化传播路上的“糟粕”。

前段时间,大量的影视剧遭到了下架停播撤档,都是因为在布景服装的布设里出现了十分鲜明的“寇”元素。本就处于敏感的大环境里,这样的元素出现在历史背景的影视剧中,显然是十分不合适的。

国家大力整治,加强审核强度,但此乱象依旧频发,属实令人心寒。

01以点成线,乱象频发

该乱象的导火索是由于一部改编自历史小说的情景剧,讲述一位有趣的村花被纳入宫成为了皇后,与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皇上的爱情故事。诙谐有趣的剧情,轻松鲜艳的壁纸,光看这些元素,这部影视剧的评分也不会太低。

但是还没有等观众注意到这部影视剧的出现,就已经被下架撤档。这却成为了这部原本反响平平无奇的影视剧的“爆点”。网络上开始讨论这部被悄无声息“抹了脖子”的影视剧犯了哪条“天条”。

平时吃上瓜便仿佛自带八倍镜的观众们很快就找到了这部影视剧的“雷点”。服装与真实的历史服饰背道而驰,甚至疾驰到了另一条断崖路上——“寇”元素十分鲜明。

男主角头上所佩戴的头饰背后,有一块十分明显的延伸,而这放在哪一个朝代的服装中,都是没有出现过的。这是日本古代服饰中男子头饰的“垂缨冠”。

而女主的服饰更是离谱,非但不是汉服,粗略一看明显是和服的样式,甚至中衣上的样式都是樱花纹。剧中的饮食更是离谱,改编自中国古代小说的影视剧,女主角却会在饮食上遇到“寿司”这一种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的食品。

这部影视剧,仅仅是数以万计的“鱼龙混杂”影视剧之一。早些年间就已经有了一部分声音指出中国历史影视剧中的服饰与妆容不合时宜。

立足于中国的历史背景,女子却身穿和服,妆容也以细长的眉与小巧的唇形为突出亮点,乍一看更像是日本艺妓的妆容。

这些问题大到建筑布景,小到剧情后的插花摆设,甚至剧中的正餐茶点,这样“不合时宜”的元素在我们的影视剧中的渗透程度依旧十分惊人。

在布景上,日本一种十分典型的园林布景——枯山水,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历史影视剧当中,以石头和树木为主要的布景材料,没有水的承托却展现出水的内涵;在饮食上,日本和果子会出现在宋朝为时代背景的影视剧当中作为茶点。

在服饰中,有一种十分明显的“寇”元素服饰——倭国狩衣。很多部影视剧的问题都是由于这种相当容易辨认的服饰被发现了问题。这类衣服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在这类服饰的肩膀上会有两个十分明显的“撕裂”,即开口位。

有时两种不同文化中服饰的差异十分微小,甚至可能只是一道交叠线的差异,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细微的差异,才能让我们辨认出我们“自己的文化”,更会从这些细微处发现问题。

于是多部“国风”“古风”题材的影视剧都遭到了强行的撤档下架,中国的影视剧尚未有分级这一概念,影视剧的受众十分广泛。

茶余饭后的闲谈甚至都会随意打开一部影视剧作为“背景音乐”为闲聊助兴。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影响往往是悄无声息的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里。

甚至可能会让一些尚未能明辨是非的孩童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我们真实存在过的文化,难以纠正背后所造成的对文化传承的错误。

02由线到面,实质浮现

这样乱象频发的影视剧,一部两部兴许能够被称之为“偶然”。但随着一则“问责”的帖子发出,其中多次出现的“由于数量众多故不列举”的语句频发,才让我们看到了这并不是一个“偶然”就能概括的现象。

前段时间隔壁“偷国”所掀起的风浪也能在网络上留下千折百转,也从那时开始,人们被一种十分紧迫的“紧张感”所包围。

每个人都十分急切地宣扬着“这是我们的”,但往往却又有很多人,对这些“我们自己的东西”,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一块的缺失,弥漫着悲剧色彩,却又充满着现实主义。从文章中最为开始“点”说起,有多少人能够对每个朝代的中国古代服饰说出个一二三点来呢?想必这样的人在人群中始终是少数。

汉服分为领襟衽等等部分,每个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又在服饰中具体为哪一部分,不是参与该领域的人员或是自身具有较大兴趣的人,对这些十分基础的内容相信也是“一问三不知”的状态。

影视剧中出现这样的乱象,背后反映出的可能是道具组的不用功,可能是审核组的不专注,但更为深刻的一面却是在这样的问题中叫嚣着,却是存在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这方面的知识是缺失的。

之所以这一类的影视剧会被“显微镜女孩”们揪出来,大概率是因为这部分的人里较大一部分是十分喜爱“汉服文化”的。虽然依旧踏足二十一世纪相当长的时间了,网络上更是戏称一部分“未开化”的人,带着劝告的语气奉劝一句“大清已经亡了”。

但当她们穿着自己喜爱的汉服外出,却总会被一些并不了解却爱给予他人忠告的人指指点点,认为这是“和服”。网络上这样的“辩论赛”层出不穷。

“汉服爱好者”群体也十分无奈,从当面解释到拍摄科普视频,她们尽她们所能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着合适的“正确性”,但依旧有人怀揣着观点争论,一门心思打定了这就是国外的文化,以此彰显自己的爱国之心或是学识广博。

殊不知,正是因为有这一群体的人群,才会让这部分文化的空缺出现。当家中的孩童为汉服的美所折服,试图了解,学习,甚至将这一文化穿在自己的身上,加深了解之余还能帮助传播。这类人却会用家长的威严说教着这是“胳膊肘外拐”的做法,甚至枉为中国人。

不同的声音自然会影响自己的判断,没有正确的了解和基础的学识却要“打肿脸充胖子”的人群只会成为优秀文化的阻碍。

03从面至体,前路漫漫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四大古国中唯一一个不间断流传至今的国家,单从服饰这一领域便有着深厚的内涵。

但传承的阻碍,不单只是让其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还会使其依旧存在,却没有渠道和兴趣了解,甚至会与其他文化所混淆。

服饰,园林,饮食,这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领域,却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辨别中相当大的占比。

一些“逻辑强盗”指出,许多东方国家的文化都有十分频繁的交流,各自之间的差异也并不明显,甚至许多文化是“发源于中国”。

这是十分不妥当的想法,影视剧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十分鲜明,不对这种错误进行纠正,除了会误导后续的传播,甚至会导致文化领域中的精华被丢失,被扭曲,甚至被替代。

历史,本就是久远的事实。之所以万千人素履以往地考究过去发生的一切,便是由于这漫长的时光中所承载的价值。这是一种文化的演变与传承,这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华。

学历史者,严谨为之先,这样才不会让历史在成为历史的过程中被扭曲,甚至消失。我们考究着过去的事实,未来的世世代代依旧会回望着我们当今所做的一切。哪怕仅仅是一条交叠线的差异,兴许牵扯到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明辨“国”“寇”,方谓严谨

《甄嬛传》的道具组,以严谨出了名,哪怕是一个行礼的动作,都经过历史学家的讲解。这是一部立足于真实历史时期的影视剧,也是一场属于“国风”的盛宴。

没有鱼龙混杂的服饰,没有花里胡哨的吃食,有的只是最真实还原的举措,最质朴却又最恢弘的史册。

道具组也许连名字都无法一一留存,但其所承担的“严谨”大任,有时却会牵扯到一种文化的正确与否。看透了背后本质的我们,尽自己所能,了解,理解,而后才为之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