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很有诗意,他们是怎么取名的又有什

古代时期,人们在孩子出生后会为其取名。这个名字通常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出生时的情况以及父母的美好希望由长辈或父母决定的。

家人因为贾宝玉出生时口中衔有一块五色玉石,所以给他取名叫“宝玉”,这一情节在《红楼梦》中有所描述。

古代,成年之后,父母或长辈通常会为子取一个字,这个字象征着成年之后的身份标识。通常来说,这个字与人的名字有一定的关联,比如李白,他的字是太白,“太白”就是“白”字的推广。

古代《仪礼士冠礼》中有这样的描述:“佩戴头冠之时,也要注重称呼对方的名字,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名字应当由君王或长辈来称呼。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同辈之间则会彼此使用字作为称谓。

一个人的别称,通常由自己选择,这就是号。在古代,号承载着一个人的独特气质和特征。有些人会根据个人偏好、才能或者生平经历来决定自己的号。

李白的称号是“青莲居士”,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因为他出生在青莲镇,另一说是指他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以及在他的诗歌中展示的高雅和纯洁品性。

古人自《诗》中取名冠字的类型

名和字的关系可根据其意义上的相关性分为两大类。

(一)名字的含义与字义相关

1.协调一致:即选用具有相同或相近含义的词语来命名或取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它包括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相互谐音的名称,二是进一步解释的补充。

取一个与名词意思相反的字,这个字与名词构成一对反义词,这就是反义关系。

字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于代替姓名的另一称谓。其中连义推想是指通过字与名的意义联想来产生引申的效果。比如唐朝时期的著名将领秦琼,字叔宝。

名字和字的相关性不仅在意义上存在,而且在语义上也相互关联,即语义相类。

(二)关于文献和文化的联系

在某些情况下,名字之间的联系可能相当复杂,不易直接观察出来。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以揭示它们之间的隐含关系。

名字只取自《诗》,而字则与经句的意义有关,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字是经义的概括,如唐代张祜,字承吉,取自《诗经·小雅·信南山》中“受天之祜”。受到上天的恩泽,即承受吉祥之意。他以“承吉”为字,概括了经义。

其次是对经文义进行引申推想,通过对字的引申与经义进行联系。比如明代的向锦,字中美,他在《诗·卫风·硕人》中说:“衣锦裘衣”,指的是把锦衣穿在裘皮之内。这里“锦”原出自《诗》,而“中美”则是对经文义的联想。

宋代雷有终的字是“道成”,即“终”与“成”相反,而在《诗经·大雅·荡》中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说法。现今则是将这种反义的概念应用其中。既然能够有终,那么道路就能够取得成功。

《诗经》中的姓名,不论是名字还是字,都来源于古代经典文献,有时还会采用通假字来构成名字。这种情况可以归纳为四种不同情形。

名与字同,可在名之前添加修饰语作为字。举例而言,北周时期的李彦,字为彦士。这里的名和字都源自于《诗经·郑风·羔裘》中“彼其之子,邦之彦兮”的诗句。

另外一种改写方式可以是:

第二点是将词语分解成名字和字。例如晋朝时期的卫权,他的字是伯舆。在《诗经·秦风·权舆》中有句:“于嗟乎,不承权舆!”这说明“权舆”在这里被作为一个名字使用。有时候姓氏、名字和字可以根据一句话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句。例如明朝的周砥,他的字是履道。将姓名和字组合起来,是为了响应《诗经·小雅·大东》中的一句话:“周道如砥”。

文取的第三点是对文。名字的位置相对应,而且词性相同。就像在《诗经·小雅·何人斯》中所说的,清代程姓的壎和字赓篪。伯氏吹壎,仲氏吹篪。这里的位置相对应,同时都是乐器的名称。

解析《诗》中的标题涉及姓名和字。例如,南朝梁时期的诗人萧大雅,字为仁风。其中,“大雅”和“风”分别指的是《大雅》和《国风》。再例如,宋代诗人黎立武,字为以常。这样,我们可以将《诗·大雅·常武》解读为他的姓名和字。

古人自《诗》中取名冠字的文化特点

《诗》所包括的《风》、《雅》和《颂》等篇章,描绘了民间劳作、贵族颂扬祖德以及宗庙祭祀等各种主题。《诗》经注的命名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道德观念的体现:

常常是古人以名字来彰显传统道德,比如尊崇古训、重道扬德等。

古人以“思”“景”“瞻”等字来修饰名字,以示对历代贤王、圣人的怀念与尊崇。例如,清代的丁思孔,字为景行,寓意是要高山仰止,仿佛行走在景行的道路上,表示对孔子的崇敬和遵循。

2.在表达中,古人常选用“仁”、“道”等字作为名称,以显示对儒道思想的尊重。比如明代的周砥,字取名履道。《诗·小雅·大东》中写道:“周的行为如砥石般坚定不移。”“履”代表“道”,既象征着行走在正道上,又寓意着遵循圣人的教诲。儒家注重中庸之道,就像宋代的葛长庚,取名字为如晦,这是用反义词来命名,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精神。

颂扬祖德的传统深远。古人极为重视礼仪与祭祀,因此在命名中常使用“祖”、“孝”等字。比如后魏时期的李修,字为思祖。《诗经·大雅·文王》中有句:“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毛传解释道:“无念,即念想也。”这里的“念”指的是思考。因此,“思祖”一词中的“思”与“修”相呼应。

(二)展示吉祥的象征

古代的人们在为孩子取名时常常选择寓意吉祥的字,以此来表达对后代的美好祝愿。他们通常会选用《诗经》中象征吉祥的意象,或者选择象征长寿的植物,比如松树和柏树等,就如清朝时期的蒲松龄取了字“留仙”。

或者选择象征吉祥的物品,比如金人或韩玉,字温甫。也可以选择凤凰、麒麟等祥瑞的动物,比如北宋画家李公麟,字伯时。

多用“长”“茂”“延”“永”等词汇,增加“寿”“龄”“年”等字,来表达长寿之意。例如,明代诗人李世祺字寿生,他在《诗·大雅·行苇》中写道:“寿考维祺。”在这里,“寿”与“祺”相辅相成,意味着福寿绵长,而“寿生”一词也暗含长寿之意。

先贤崇尚文学,常常采用“洋”、“滔”、“江”等比喻形象,并用“文”字进行修饰。例如陈袁泌,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字为文洋。在《诗经·陈风·卫风》中写到:“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毛传》解释道:“泌指泉水,洋洋则表示广阔。”使用“文”字进行修饰,意在使文思如泉涌,流传辽阔。

2.实现理想:透过名字来传达个人的抱负。随着时代的进步,前辈为后人取名的传统逐渐演变成了人们自己取名,因此名字更能反映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志向。比如宋朝时期的李姓,他的字是“肩吾”,寓意希望从《周颂》的警示中得到启发,期望别人帮助他成就品德。

古人自《诗》中取名冠字的现代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这个名字既普适又特殊。在春秋时期,贵族子弟的命名就已经被纳入礼法,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供人们参考的命名规则。

(一)考虑因素

古人在给孩子取名时,可能会考虑到诸如生辰、礼仪规范、吉祥寓意和时代特色等多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与排除。

政治因素对名字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在国家动荡时期,人们通常会选择“辟疆”、“维瀚”等名字。此外,古代命名时也需要考虑不同时代的避讳规则,比如唐代很少有名字含有“世”、“民”。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现代人的名字常常与当时的重大事件相关,例如建国、解放、八一等。

取名受所处时代的主流文化影响,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其文化因素不容忽视。四书五经是文人的必读书目,内容紧紧围绕着仁义道德的正统思想。

古代为了展现文化底蕴,起名字时常会参考四书五经。比如梁简文帝的诸子,他们的名字的冠字都取自于“大”,字则都取自于“仁”,这一做法皆源自于四书五经的启发。

原则二:命名原则

人的名字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或者折射着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又或者承载着长辈的深切期望。

可以从《诗经》中挑选具有美好寓意的褒义词汇,以传达长辈对后辈在各个方面的期许,无论是生活、学业还是事业。也可以选用代表美好意象的字词,如“玉”、“麟”、“松”、“竹”等,以及单音节的美好名字,如“琼”、“瑜”、“麟”等。

美好品德的词汇,如“文淑”、“择善”等,表达了恕、善、淑、忠等美好品质。这些词语可以被修饰以子、甫、彦、美、文等修饰词,形成诸如“子筠”、“文珩”、“完珏”等双音节的名字。

考虑时代的风貌,融合社会动态与历史事件,给予名字时务必赋予时代特征。例如,类似香港回归时期众人取名“紫荆”,或者“建国”、“抗美”等,这样的命名让人一听即知其所生时代的风采。

考虑家族排行时,可以根据家谱中自己的行辈来选择姓名,如果选择双音节名,则可以在姓名中加入字辈或行辈字。如果家中兄弟姐妹较多,可以使用表示排行的字诸如“伯仲叔季”来修饰。例如,“伯友”、“叔恭”等命名方式既能明确孩子的排行,又能体现兄弟之间的友爱和和睦的家庭氛围。

以儒家经典为命名参考。现今所存典籍多为古人在文学方面所凝聚的智慧,内含丰富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

“中庸”、“仁”、“义”等词彰显了古人对高尚品德的推崇,可谓“弘仁”、“守仁”等。又如“礼”、“让”、“和”、“谦”等词体现了包容与厚道,可选用“子谦”、“思让”等名字,寓意着对后代的美好祝愿,期盼其为谦谦君子,心怀宽容与厚道。

5.抛弃陈旧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古人的命名方式。例如之前提到的避讳文化,以及受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人们经常给家中的女儿起名为“招娣”、“来娣”等。

文化水平的局限导致了这一现象,与受中国封建社会影响下的人们所持的迷信心态密不可分。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汲取其精髓而摒弃糟粕。

结语:

古人命名子女时甚是讲究,名字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更是承载了父母的美好祝福和期望,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寓意。

#起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2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