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之美清代女子服装的色彩镶边装饰

清代早期的女子服装颜色较为素净淡雅,尤其满族女子的袍服颜色多以深色为主,这一方面是由于清人入关之初战乱未平,染织生产条件有限,女子服装颜色并无太多选择;另一方面早期满族女子服制与男服差别不大,“本朝女服,无异丈夫,公私皆同,可以通用”,其服色自然也不会使用特别鲜艳的颜色。清石青缎地绣墩兰纹褂役清代女子服装在色彩装饰上十分注重对比调和的搭配,通过衣料与纹饰、镶边等要素之间不同色相、不同明度色彩的综合运用,实现风格各异的艺术效果。如衣料为明度较低的深色系,纹饰或镶边中通常会加入较明亮的颜色加以协调,形成端庄沉稳中蕴含富丽的装饰效果。相反,明度或饱和度较高颜色的衣服,则一般以深暗色彩进行搭配,既富明艳之感,又不失典雅韵味。清红色团荷纹暗花宁绸衬衣清代女子服装的色彩还有标示地位、身份的作用。清代后妃及命妇礼服的颜色按级别高低排列依次有明黄、金黄、香色、蓝及石青等色,各等级需按制穿着,不得僭越。袖边以花边装饰衣服边缘最早是出于实用的目的,由于领、袖、襟、裾等部位与身体的接触较频繁,更易磨损,在其边缘再加镶一道布料,可以增强衣服的牢固性。而后为了美观的考虑,人们又在镶边的布料上织绣出各种纹样进行装饰。袖边发展到清代,这种缘饰工艺已经极为精细,各种织锦、刺绣花边以及宽窄、颜色、纹样各异的花绦被广泛用作镶边,装饰于衣领袖缘,尤其在女子服装中最为常见。袖边康熙、雍正时期女子服装在衣袍的领、襟等部位已开始镶沿花边装饰,但整体风格仍趋向简朴。至清中期,汉学大兴,汉文化思想盛行一时,在此氛围下,满族效仿汉族服饰日渐成风。乾嘉年间,汉族女性流行宽袖的着装风尚,受其影响,满族女子袍服的袖口也逐渐向平直宽大转变,袖口处通常装饰华丽的袖边。其时受西风东渐影响,欧洲洛可可式繁缛华丽的艺术风格逐渐渗透至服装领域,镶边之风愈加盛行,且道数以多为美,有些衣服上的镶边层叠多达十几道,被统称为“十八镶”。镶边的过度使用使衣服出现了镶边为主,地子为辅,镶边几乎遮住地子的现象,这也成为清代晚期女子服装的一项显著特色。清石青缎绣花蝶海水江崖纹女褂清代女子服装的镶边装饰将镶、滚、绣、彩等技艺的运用发挥至极致,其工艺之复杂、形式之多样并不亚于服装制作本身,晚清时的女服甚至一衣之贵大都花费在此。镶边装饰工艺将清代女服装点得极尽繁缛华丽,充分体现出当时人们追求奢华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清绿纱绣折枝梅金团衬衣清代女子服装从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中产生,充分融合满、汉服装的发展成就,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装饰艺术,将中国传统服饰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其寓意吉祥的纹样、丰富多彩的服色、繁缛华丽的边饰等装饰特色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伟大创造,而且凝结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刻内涵,反映了特定时代下的民族审美追求,无论对中国传统服饰还是现代服饰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原文作者:刘远洋文章来源:《收藏家》年4月刊《清代女子服装的装饰艺术》(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5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