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考的历史来看,《诗经》应当算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唐诗,则毫无疑问是中国诗歌的巅峰。
从诗三百到我们熟读的唐诗三百首,基本上经历了整整一千年的发展。在这一千年时间里,诗歌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
《诗经》的主要成就在于国风,风真实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心声,较之于雅、颂都更加富有感情。因为是民间传唱,因事而发,所以《诗经》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诗经》里的题材主要有两种,一是关于爱情的或者期盼或者哭诉,二是对于困苦生活的描述。
开篇第一首《关雎》便营造出一个“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君子形象,而《氓》则描写了一个被丈夫无端抛弃的女子。《硕鼠》、《伐檀》等篇是从自己穷苦生活出发,表达了对于统治者的指斥。
这些都是民歌经采风官员记录、修改之后得来的,创作经历比较复杂,等到了屈原的出现则是将个人诗歌创作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屈原的《离骚》是最著名的一篇,全文长达三千多字,多用楚语,变《诗经》的四言为杂言。
除此之外还有《九歌》、《九章》等篇,想象奇特,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这和《诗经》一起成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等到秦朝时候,因为焚书坑儒、抑制文化的缘故,诗歌发展一度出现停滞,没有任何优秀作品问世。等到汉朝建立,这种现象才得到一定的改观。
汉武帝独尊儒术,文化事业随之发展。但这个时候的文人大多作赋,少有诗歌。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大人赋》,枚乘的《七发》等。
汉朝时候的诗歌作品尽在民间,汉乐府便是对这些作品进行采集整理,成为《乐府诗集》,与《诗经》颇为相似。《陌上桑》、《十五从军征》都是反应劳动人民心声的佳作,而且是以五言的形式出现,是对《诗经》的革新和突破。这时候还出现了长篇叙事杰作《孔雀东南飞》。
等到东汉末年,古体诗的发展已经日渐成熟,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人诗具有较高成就。曹操、曹植父子都善于作诗,如曹操的《龟虽寿》、《观沧海》都是以乐府旧题来写新篇,曹植的《白马篇》更显文人诗成熟。
西晋时有阮籍、嵇康等人继承了建安风骨,但是等到东晋时侯,黄老之学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使文人诗蒙上了一种消极玄学的色彩。等到南北朝,更是片面追求词句堆叠,言语华丽却空洞无物,与风骚文章背道而驰。
但是这段时期对于音韵和结构的研究是有明显进展的,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的永明体,绝句、律诗的格式都确立下来,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初唐时候陈子昂大力提倡向《诗经》和汉乐府学习,韩愈的古文运动更是大力反驳南朝时侯艳丽空虚的宫体诗,加上唐朝时侯经济、政治的繁荣,终于将诗歌发展推向了高峰。
李白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新奇卓绝的想象成为千古名篇。杜甫则以现实主义反应人民生活,《兵车行》、《石壕吏》等写出来劳动人民的困难。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终于从《楚辞》和《诗经》这两大源头达到了李、杜的盛唐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