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风正在取代国风多部古装剧将被严

随着《甄嬛传》大火,越来越多的古装剧,层出不穷的出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本以为是视听盛宴,结果一颗“毒瘤”正在悄无声息的蔓延,浓浓的“倭风”迎面而来,导演们意欲何为,想要表达什么?

多部古装剧,出现这样的情况,踩在观众的审美线上跳跃,试图取而代之“国风”。这是蓄谋已久的文化渗透,还是有意而为之的“引导”?参差不齐的质量,有关部门为了社会的风气,应该好好的整顿一番。

01“日元素”频频涌现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必然是有过人之处,时隔多年再看四大名著,翻拍的电视剧,也是一种享受。

尽管经过多次翻拍,但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观众的热情只增不减,对于剧情本身并没有任何的质疑。

问题大多都出现在演员的演技,以及一些服装造型上。

物质不丰富的年代,导演们为了可以出人头地,打造出一块属于自己的招牌,可谓是呕心沥血,小到选取角色,大到整个拍摄过程中的一景一物,都非常的用心。

为了呈现出“国风”的唯美,就算是演员身上的一个道具,都会精心的钻研。

就拿《甄嬛传》中的“华妃”一角来举例子,年世兰是一个敢爱敢恨,又妩媚妖娆的女人,初次出场的时候,头饰成为了重点,相比较戴着凤冠的皇后,这位妃子展现出来的则是贵气袭人。

由此可见,服装的用心,视觉上带来的冲击性,是不容忽视的存在,郑晓龙是一个懂生活的人,将简单的事情做到了极致,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芒。

这部剧之所以可以火,剧情的衬托,演员的实力,导演的用心密不可分。

同样都是在拍摄“国风”,其他导演呈现出来的,则是让人费解的画风,“国风”这个标签,逐渐的消失,“倭风”反而是成为了主旋律。

《我叫刘金凤》上线的时候,观众们都被搞笑的剧情吸引,沉浸在快乐中无法自拔。

其中不乏一些理性的粉丝,看到辣目洋子的妆容和造型后,内心产生了疑问,“日系元素”扑面而来,身上的衣服是樱花,吃的东西是寿司。

导演是想要表达什么?中华文化的美食,上到满汉全席,下到地方特色,为什么是这样的姿态展现?而且男主角的服装,也是参照着“日系”展开,任务上的衣服带子系发,多出现一些抗日剧大片中。

贴着国产剧的标签,渲染着“其他的文化”,《我叫刘金凤》对标宣传,以及核心内容,着实让人猜不透,浓浓的“倭风”,观众们直呼受不了,这是一种文化“渗透”。

除此之外,影视剧中,并不缺类似的题材和手笔。

《星汉灿烂》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最明显的就是女主角所穿的衣服,跟日本女子钟爱的“露腋服”非常相似。

同样都是一个类似蝴蝶结的,只是该剧中的女主角,稍微小一些,藏在了头发里。

02导演们应该醒醒了!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除了主角之外,配角的服装,也存在大量的“日元素”,大臣佩戴的,是日本的“垂缨冠”,再看太监们穿着和打扮,也是日本的“立缨冠”。

舆论热议之后,导演第一时间选择了“修补”。

试问,这样的文化渗透,真的是“修补”就可以遏制?贴着国产剧的标签,肆无忌惮的渲染着其他的“文化”。

不少人选择弃剧,制片人和导演,面临这样的处境,能怪谁?没有文化可以理解,但没有底线,等同于作茧自缚。

艺术没有国界,但艺术家有国界,文化有归属地,肆无忌惮的“渗透”,不断的在观众的红线上跳跃,这是在试探?

针对这些乱象,广电总局发文,生成古装不得随意模仿国外的风格样式,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电视剧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某种角度来讲,与明星“影响力”息息相关,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长期观看到类似的“元素”,“国风”逐渐没落,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文化和文化之间碰撞可以理解,但一定要“走心”。

本质上来讲,借鉴也无可厚非,但应该借鉴别人的拍摄手法,而不是做出“误导审美”的行为。

“国风”被“倭风”取而代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就这样毁于一众,为了流量无底线的人面前,难道不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精品之所以受到欢迎,不仅仅是剧情精彩,演员们演技出众,最主要的是“精益求精”的态度。

很明显,当下的影视圈,这种瑰宝正在慢慢的流逝,科技带给了演员便捷,质量却在不断的拉跨。

翻看曾经的作品,《西游记》的导演,为了真实取景,带领一众演员跋山涉水,拍摄出了一部至今无法超越的经典,难道仅仅只是因为题材的稀缺?不,是用心和真诚,杨洁没有辜负观众的期望,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古装剧是一个比较难以把控的素材,奉劝一些德不配位的人,不要拿“文化”练手,到头来,只会自食恶果。

观众的素质在提升,对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谨,希望“倭风”可以被净化,还观众一个干净的生态圈子,导演们也慎重考虑,快餐式的输出,量的前提下,质是不是应该慎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