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礼仪与音乐三者是何关系它们之间

“风”是古人很早就用来描述音乐艺术的词汇。我国最早一部诗歌集《诗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收录有三百零五首诗篇,它们都是此前五百余年间,西周宫廷采集并长期传唱于贵族社会的歌曲。

众所周知,《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据吴冠英先生解释,风、雅、颂都是从音乐得名的,所以,说白了这些诗篇都是当时的热门歌词。即便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之际,孔子兴办私学,坚持以《诗》、《书》和礼、乐等教授弟子,坚持重现“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篇》)的盛况。

孔子更是身教重于言教:“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儒家学派继续坚持和发扬《诗经》、礼仪与音乐的紧密联系。

《诗经》时代的各国,音乐当然更不相同十五国风以及雅、颂之尔,都定产生于不同地域环境、不同群体的音乐歌唱当时交通非常不便,不同地域民众相互往来,远不如后世顺畅频繁。如果说,在传媒、交流非常畅通的后世,仍能“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风”,那么当时地区音乐文化的差异,自然更加明显突出。

其买,当时风、雅、颂的“声调”,多是各国的传统音乐,是历代民众的集体创作。当时并没有专门的作曲家群体,民众即兴创作歌词,并自如运用传统曲调来配唱,这也是一种“倚声填词”。

唐代刘禹锡有描写民间竹枝演唱“踏曲兴无尽,调同辞不同”的诗句,揭示了民间歌唱词曲结合的基本规律,即一首传统乐调可配合不断创编的无数版新歌词。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诗经》歌曲的绝对多数,是先曲后词,是选曲然后编词、配词、填词,所以说这三者之间是传承和发展并且一脉相承的关系。

(本期编辑:王宁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