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国风 >> 国风评价 >> 家风大处,即国风

家风大处,即国风

北京皮肤病医院那个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00358_1/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家庭准则。有道是,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其道理不言而喻。若人人皆善,则社会亦善;若人人为恶,则社会风气亦恶。换而言之,离开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成了无根之木。家风大处即国风,家风正,则国风清;家风善,则国象和。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岁月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地,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家风,流传下无数古语家训,世代传承。古代家训集萃着古人的智慧精华,寄寓了传家久、继世长的深沉用意。穿越历史,逶迤而来,家训至今仍有传承价值。无论口耳相传,还是挂在墙上、刻在心里,以家训为人生准则,便受益无穷。中国古代家训集萃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在其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篇中写道:“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对这句名言进行扩充,也可这样说:每个幸福的家庭大多都有支撑起它的家风和家教,譬如尊老爱幼、节俭持家、乐于奉献;反之亦然。家风可以有很多种,但通常指的是那些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是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宋代陆游有首教子诗,名为《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大概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书要多读;其二,多读书还不够,更得学会在实践中去验证。这一番家训,想来使陆家后人获益良多。当然,除了读书,家风的影响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最典型的要数为人处世了。比如《曾国藩家书》所呈现的那样,涵盖劝学、修身、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等诸多方面。他告诫兄弟子侄:但行耕耘,莫问收获,提醒他们要勤俭持家……他所留下的饱含哲理和深情的近封家书,对曾氏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还有我们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以及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梁启超与长女梁思顺(右一)、长子梁思还有梁家(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吴家(吴筠孙)“一门四杰”,也与优秀的家风家训有很大关系。放眼中华上下五千年,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流芳百世的家风,就是一部部隽永的故事。在六朝颜之推的家常闲叙里,在宋代朱熹的精微阐释里,在曾国藩的老成持重里,在傅雷家书的爱子情深里……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却有改天换地的力量。它是我们行走世间的底气所在。中国人只要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便能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平常人家的家风,一般重在家庭成员的行为举止与伦理道德;而在背景显赫的大家族,家风更会上升到社会与国家的高度。旧日的名门望族,往往是当地社区的精神支柱与核心力量,修桥补路,开办义庄,捐资助学,赈灾济贫……善行义举,代代相袭,皆是家风使然。贵族之贵,在于担当。过去,家风是一整个大家族的传承根本;现在,家风仍是一个个小家庭的立足之基。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社会价值多元的情况下,每个人对生活各有追求,但家风依旧不能丢下,他是一个人修身成人的开始,它是我们活着的精神路标和支柱。尽管当代社会,有过去那样影响力的大家族已经十分少见了。家族的社会功能不再明显,家风的延续,似乎也少了些空气和土壤。但无论如何,世界再大,家仍是人内心深处最踏实的角落,也是对人的成长影响最大的地方。古往今来,有些教谕与时偕行,有些道理亘古不破,那些泽被世代的家风传统,值得全民汲取与传承。家风绵长,国必兴旺。有人说,时间是一把无情的锉刀,可以消磨世间任何东西。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时间虽能改变很多东西,但好的家风却如春风化雨,一直守着家、护着国,可以直抵人心,直抵遥远的未来。前路或许有黑暗,有坎坷,有颠簸,有荆棘,有牺牲,但好的家风和家训如同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着我们前行,带我们越过高山和大海,克服迷茫和恐慌,使我们的人生别具色彩和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