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起源诗歌诗经与楚辞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7/5939674.html

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伴随着一位又一位的名人走人寻常百姓家的。说到《诗经》,可能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孔夫子,而说到《楚辞》,那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屈原了。中国文化起源来自诗歌,无数诗歌通过百姓的代代相传,不间断的承接与延伸,诗歌文化在中国历史的进程里,也不断的演变着。

诗有六义,说的是《诗经》共有六义。这六艺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朱熹」说:“风、雅、颂为声乐部分之名,赋、比、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朱熹」说的即是风、雅、颂是诗的文学风格、题材的分类;赋、比、兴则是作诗方法、技巧。「李仲蒙」这样解读赋比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意思即是无论是赋、还是比或者兴,都有物与情,而托情、起情、言情,就是融情入景。

中国人的抒情方法便是叙物、索物、触物。「毛泽东」同志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在《诗经》三百年之后,以屈原为代表创作而成的《楚辞》全面地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艺术。如果说从《击壤歌》到《诗经》的进步是“从一到一”,从第一首诗歌到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诞生,那么从《诗经》到《楚辞》则是另一个“从一到一”。从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诞生到中国第一位文学家的诞生。

中国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一部集体创作的诗歌总集。《楚辞》是汉代刘向将屈原及宋玉等人的作品搜集整理成总集,虽然也是诗歌总集,但以屈原的作品数量为最,所以也称之为“屈原别集”。这是中国诗歌文化的又一次“从一到一”地进步。从“总集”到“别集”的进步。又因《诗经》中有《国风》,《楚辞》中有《离骚》,后人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文学是分时代性、地域性的。从时代性来说,《诗经》是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就整体而言,诗经是周王朝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缩影,形象的将先祖农耕创业、祭祀鬼神、宴会交友以及婚姻、风土民情、习俗如一副巨型画卷展示给后人。《楚辞》出现在战国时期,是战国后期形成的一种新型诗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与《诗经》的四言诗风格相比,《楚辞》更具浪漫风格且句式活泼,且因《楚辞》使用的是楚国方言,在韵律与节奏上更具南方文学的独有特色,所表现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更为复杂丰富。所以《诗经》易读,《楚辞》中的《离骚》《九歌》则比较难读。

从地域性来说,《诗经》的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分布在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等地。在地域上来说是偏北方的。孔子喜欢的《诗经》“二南”,即是南阳(今河南)与襄阳(今湖北),屈原《楚辞》的创作背景就是源自《诗经》“二南”。“楚辞”之名,首先出现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来的意思泛指楚地歌词。《楚辞》是楚国人的作品,而楚国是在襄阳,因其运用的是地域性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以及楚地的地域色彩,因此《楚辞》具有南方文化的美学特质。因其南方楚文化的美学特质的影响,及不同寻常的政治人生经历与其个人的卓异品质,使屈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交响曲,正是由于《诗歌》《楚辞》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中国的诗歌文化才能牢牢扎根在中土大地上,蓬勃发展。正是因为有《诗经》与《楚辞》的滋养,才有了中国诗歌日后的万紫千红。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流传千古。这些流传至今的诗歌,今天仍给我们的生活增彩添色。在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纪,信息的飞速传播影响着我们对文学的选择,而《诗经》与《楚辞》中的作品都具有深厚且丰富的文化积淀,从生活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是历史的的写照,更是传承千载的思想情感,值得我们一读再度。

《楚辞》团结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