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的是什

《诗经》是一部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百科全书”,也是汉语文学最早的“字典”之一。“诗三百”中的诸多诗歌都文采飞扬,创造力十足,不仅记录了先民们对一些字词的用法,还留下了大量经典精妙的诗句,同时也开创了一批饱含意象的成语等等。

可以说,《诗经》中的每一篇诗歌中,都会有那么一些字词,值得后人们去“切磋琢磨”。比如“切磋琢磨”这四个字,就饱含深意。

后人用于“学问”

“切磋琢磨”,作为一个词语,最早应该见于汉代王充的《论衡·量知篇》:

“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在《量知篇》中,“切磋琢磨”被用在做学问领域,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之意,后人也用“切磋琢磨”来勉励学习。

不过,这并不是切、磋、琢、磨四个字最初的含义和用法,四字更早应见于《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诗歌中的原话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淇奥》全文

先民用来“夸人”

要想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就需要通读全诗,在《淇奥》中,最常出现的词语是“淇奥(yù)”、“绿竹”、“有匪君子”等等。

“淇”是卫国的一条河流,“奥”则是指河流弯曲的样子;

“绿竹”就是卫地常见的竹林,绿竹一词后面的“猗猗”“青青”“如箦(jī)”则是用来形容竹林茂盛的,另外,诗歌使用绿竹起兴,开创了以竹喻君子的先河;

“有匪君子”最难理解的是“匪”字,常被理解成“斐”,指有文采。

后文中的各种比喻以及配饰玉器的描写,其实也是在写“君子”的品行。

下面还有一些生僻字词的通常释义。

《淇奥》生僻字释义

因而《淇奥》全诗理解下来,大概意思是说:弯曲的淇水边上,有一片茂盛的竹林,就像那位完美的君子一样,博学多才,品德高尚,仪表堂堂,神态端庄,地位显赫,胸怀宽广,(此处省略一百字)……

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就好理解了,这是一句夸赞“君子”的话,说他和他的文采,像切一样,像磋一样,像琢一样,像磨一样。

不过,切的是什么?琢的又是什么呢?

“辞书之祖”《尔雅》在“释器”中给出了解释:

“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在这里,“骨象玉石”分别就是指“兽骨”、“象牙”、“美玉”和“石头”,而“切磋琢磨”则是指对这些玉器饰品的加工动作。

即使放到现在,“骨象玉石”依然是十分珍贵的物件,更不用说被精心打磨过的“骨象玉石”了,用它来形容那个“有匪君子”,真是太会夸人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谁配得上“如切如磋”的夸赞?

如果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仅看成是在夸赞人,就理解的太浅显了。

因为夸赞人的词语丰富多彩,夸赞别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用“切磋琢磨”宝物来比喻对方及品行,足见作诗人的真诚,以及对“君子”的尊敬。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担当的起这样的夸赞的。

至少在淳厚质朴的先秦人们心中,能被叫做“君子”的人,可不只是长得帅,不只是很有钱,也不只是有名气或地位高。

那么,《淇奥》夸赞的君子确有其人吗?现代学者们一般认为,诗歌中的君子,并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指某一类人。

《诗经》中有很多赞美先秦人物品行的诗篇,其称赞对象十分广泛,多是泛指“贤君良相”。在《淇奥》中,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并不明确,所以“君子”有可能并不是实指某一位人。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不过,古代学者多认为,卫国确实有这么一个人,能担当的起“如切如磋”的夸赞,而且还认为《淇奥》就是为他而作。

《毛诗序》就说:

“《淇奥》,美武公之德也”

孔颖达在《毛诗注疏》中也说:

“作《淇奥》诗者,美武公之德也。”

朱熹也认为诗歌和“武公”有关,他在《诗集传》中称:

“卫之他君,盖无足以及此者。故序以此诗为美武公。”

“武公”是谁呢?做过什么事情,能让卫人这样去夸赞他呢?

他就是卫国的第11位君主——卫武公卫和。卫武公年轻时,通过收买武士,夺得了兄长卫共伯的国君之位,但却得到了卫国人的支持,他继位后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了一个使卫国安定和睦的好君王。

玉璧

史书还记载了卫武公做的几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施行“卫康叔政令”,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被分封于卫地并建立卫国,同时施行了一系列德政。卫武公施行同样的政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件大事是“镐京勤王”,当时卫国强大了起来,但西周国都镐京,却因周幽王无道被犬戎攻破。卫武公帮助幽王之子周平王平乱,同时辅助其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卫武公的爵位也因此得到提升。

第三件大事是“虚心纳谏”,其实卫武公一生都虚怀若谷,身处高位却平易近人,与卫国人的关系非常好。据说卫武公在95岁的时候,还从谏如流,曾多次劝卫国人给自己提意见,同时还写了《抑》这首诗歌来警戒自己。

《抑》节选

如此贤良的君王,自然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卫人于是做《淇奥》来赞颂他。

诗歌中多次出现“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有文采的君子,见了让人不能忘,可见卫人对他是何等尊敬了。

你心中的“君子”是什么样?

古人说,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可能圣贤们在作诗时,只是为了抒发忧愤,但却多多少少展现了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审美观等观念。或许先秦时期的各种观念显得有些朴素,但却为后代人开启了先河,树立了一个标杆。

《淇奥》就为后人心中的君子形象,树立了一个标杆,相貌堂堂、雍容典雅,才华横溢等特质固然很重要,但需要兼有品德高尚,幽默宽和,才可能称之为君子。

老祖先们在很早以前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貌,良好的德行,才是让他获得人们尊敬的主要因素。

可能一个人最初并不是一位完美的“君子”,但只要不断的“切磋琢磨”,总会变得温润如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