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谓我心忧出自哪里它的原意到底

刘云涛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515/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诗句,即使没有读过原诗,不知道其出处,有人也会经常引用这段诗。它的表面意思非常容易理解,常被用来形容心有忧虑,没有知己,但它的原义又是什么呢?

这要从诗句的出处说起了,“知我者,谓我心忧”语出《诗经》,是《国风·王风·黍离》中的一句话。

《黍离》全诗

“王风”首篇

但凡想要理解一首诗,需要先弄明白其诗本事,尽管《黍离》的诗本事在历代都存在争议,但大体上都遵循汉代《毛诗序》的观点,即“闵宗周也”。

《毛诗序》称: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宗周”说的就是西周王朝。《黍离》在《诗经》中的编排位序,就是这种观点最好的论据。《黍离》被编纂者安排在了“王风”部分的首篇,就说明这首诗歌和东西周的兴替有重大关系。

《诗经名物图》中的黍稷

大约在公元前年,周幽王统治下的西周亡国,诸侯拥戴废太子“宜臼”为新王,并且定都在了洛邑,东周王朝建立。不过,东周王朝虽然勉强维系了周代统治,但统治力已大不如前,反而和普通的诸侯国“平起平坐”,历史上也进入了“春秋时代”。

《诗经》中的“王风”,指的就是“东周”王城一带的土风歌谣,它被排在“十五国风”中“第六”的位置。作为“王风”部分的首篇诗歌,《黍离》歌谣的内容也自然和东周王朝有密切联系。

不过,在诗歌中,既没有直接写西周灭亡,也没有任何关于诗作背景的明显暗示,为何后人却能读出“闵宗周”之感呢?

怀古绝唱

在《黍离》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出诗作背景,但在诗句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因世事变迁而产生的忧愁,以及在旧地重游时涌现的哀思。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全诗分为3章30句,每章10句,虽然看起来篇幅比较长,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一方面是因为《黍离》生僻字比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有一半多的篇幅,都用了重唱叠句的表现手法。每一章的后六句都是一模一样的,只有在每章的前四句中,有一些字词进行了改变。

在诗歌第一章中,写“那里”生长了很多的黍子和稷苗,但诗人却越看越忧虑,然而没有人能读懂他心中的忧虑,他只能问悠悠苍天:是谁造成了这番景象。

诗歌第二三章中,诗句结构相同,场景也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因为时间的流逝,黍子和稷苗均已长成,诗人内心也变得更加忧虑,甚至如醉如噎,哀思情绪达到顶点。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如果抛去诗作背景不谈,单独去读这首诗,读者往往会觉得它莫名其妙,又重复啰嗦,但如果按照古人对《黍离》本事的阐释,再去读这首诗,就仿佛能看到这样一种景象:西周旧都满目疮痍,宫殿宗庙附近长满了杂草黍稷,一位士大夫缓缓行走在杂草从中,越走心里越悲凉,心中不免对造成这番景象的人产生怨恨。重章叠句的手法,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抒发的含蓄却震撼的家国忧思。

就像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黍离》的评价那样:

“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此专以描摹虚神擅长,凭吊诗中绝唱也。”

影响深远

《黍离》无疑是一篇影响深远的诗歌,从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广泛传唱程度,就能看出其影响力。

当然了,更为重要的是,这首诗还为后代文人写怀古凭吊文章,奠定了一个基调,尤其是在后世的怀古诗歌中,不仅经常用到“黍离”的典故,而且也延续了《黍离》带来的那种触景生情、如醉如噎的忧思。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比如曹植的“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向秀的“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刘禹锡的“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姜夔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等等,都是深受了“黍离”的影响。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黍离”的诗歌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