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简洁有趣的中国饮食文化史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清朝的年夜饭丰盛吗?古代有食用油吗?筷子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资深的美食爱好者,我常常思考这些关于“吃”的问题,得空也会翻一下有关“吃”的书籍,但得来的知识都比较碎片化。无意间,我发现了《儿童中国简史:餐桌上的五千年》这本书,本想选给同为“吃货”的小侄子,没想到自己看入了迷。

  我一直认为,历史类的书籍必须要认准权威的、有文献参考的,否则读到的有一定概率是想当然的“野史”。这本《儿童中国简史:餐桌上的五千年》满足了我的“苛求”:民俗学专家、文化研究专家、教科所教研员、一级儿童文学作家、优秀教师等都参与了审核指导。豆豆龙文化团队在制作时,也参考了众多古籍,如为人熟知的《东京梦华录》《史记》《太平御览》等,不仅每一条知识有权威出处,就连图片也是参考了众多文物、文献后精心绘制的。

  这本书,就其内容而言,可谓大有看头。它以五千年时间线为脉络,几乎涵盖了中华文明从诞生到繁荣昌盛的所有历史阶段,记录了从远古到明清时期,有关“吃”的方方面面以及历史演变。随意翻开一页,就能看到有煎饼、奶酪等美食小吃,有筷子、炊具等的演变历史,也有古人的“生日派对”、不同时代的饮食礼仪等。书后还设置了许多专题,深入讲解茶饮、节日美食等主题的发展脉络,让孩子既可以总揽全局,了解每一历史时期的饮食特点,又可以对某一特定的美食小吃、食具炊具形成系统化的认知。

  这本书不仅在内容的权威性、专业性方面做得很好,而且把趣味性也做到了极致。拿端午节来讲,我们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粽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书中对这些并没有赘述,而是通过漫画形式讲述了一场有粽子参与的守城战:东晋末年,大将卢循与刘裕的战争中,以为自己胜券在握的卢循为嘲笑刘裕的无能,竟然送了些“益智粽子”给刘裕,意思是量他也想不出脱困的办法。而刘裕见状,以牙还牙,送给卢循一罐子“续命汤”,祝他好自为之。这就是“益智粽子和续命汤”的故事。比起只讲粽子那些老生常谈的故事,这种与人文历史背景结合的新故事会更加吸引孩子。

  本书在构图上同样大有可谈:国风与漫画相结合,高度还原了近个古代场景。在书中插图并不只是活跃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的工具,更是一种传递历史信息、再现历史场景的手段。探细节,人物的表情生动逼真,服装、食具、炊具都符合朝代背景,观察插画就能了解当时的饮食文化;看宏观,用逻辑清晰的链条式导图来梳理饮食文化的发展,方便读者厘清知识脉络。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我们用的碗筷、吃的饭菜、饮的茶水,都凝结着先辈生活的智慧,反映出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民以食为天”,我们不妨翻开书去了解先民的智慧,了解餐桌上的大学问,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饮食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