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因归园田居式的生活在网上爆红,有人结合她的身世和经历评价:若非生活所迫,谁愿意满身才华?这何尝不是“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另一番写照?为什么这样说?且先看看这首出自《诗经·邶风》的小诗吧。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故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用现代的语言感受一下:暮色低垂,天色将黑,你为什么有家不回?若不是为了给君王服役,我又怎会如此奔命,寒立露下,污泥满身?李子柒短短的两行设问,彼此呼应的韵脚,将诗中人的迫不得已和身不由己写到了极致。子柒妹妹自幼双亲离世,辍学,去远方打工,为了照顾奶奶,放弃工作、回到家乡。生活给尽了她下马威,她不得不直面这现实的泥沼,浸在风里雨里,为自己凿出了一条生路。这是对《式微》现代的解读,当然,这首诗历来受到后人的追捧,在不同人的眼中,它体现出不同的况味。1.归隐之诗:难逃世俗的羁绊,不如归去就像《奇葩说》中的辩手一样,我们先来对“式微,式微,胡不归”这句诗做个拆解。“式”是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微”指天快黑了,是辅助性的环境描写;“胡不”是反问词,加强语气;那么这句话的重点就落到了动词“归”字上。《式微》中的关键词“归”,引起了后世文人的反复咏叹。如唐代田园诗人王维,他在《渭川田家》中写道: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是王维在政治上遭到宰相张九龄的排挤后,归隐山林心理的投射。同为田园诗人的孟浩然,也用《都下送辛大之鄂》表达自己“式微”之感。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辛大居士空有“济川”之心,但未逢“调鼎”之时,孟浩然以送别写己身,感慨自己的失意。“式微”实指天黑,喻指事物由盛转衰。人们对纷纭世事充满了惆怅,但又难以逃脱现实的藩篱,只能交付一首归隐诗中,寄托情思。2.忠贞之诗:若不是因为在乎,谁愿意低到尘埃关于《式微》的创作背景,众说纷纭,据《列女传·贞顺传》“黎庄夫人”篇的颂曰:“黎庄夫人,执行不衰,庄公不遇,行节反乖,傅母劝去,作诗式微,夫人守一,终不肯归。”这里说的是卫侯夫人心疼女儿的遭遇,劝诫她回娘家,女儿坚持“守一”“不归”,因此这首诗传达了一种忠贞不二的精神,所以说又是一首忠贞之诗。在感情面前,很有一部分人是没有理智可言的。清代诗人黄景仁就是一个典型,《绮怀》中有所体现。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首诗寄托了诗人的相思,寂寞寒夜,独立庭中,露水打湿了衣衫,也浑然不觉。这种感情中的嗔痴,与很多人宁愿低到尘埃是一样的。黎庄夫人宁愿做小妾也不回到母国;黄景仁在无言的结局中依然保持对初恋的守望;张爱玲在胡兰成面前宁愿做那朵低到尘埃里的花;为何如此,全都是因为在乎,在乎自己的名节,在乎自己的本心,在乎立于对面那个熠熠闪光的人。3.自由之诗:每个人心底最深层的渴望结合《诗经》“六艺”来论,最贴合诗歌本意的一种理解,《式微》是一首期盼自由之诗。这是一首国风作品,国风诗歌大部分都来自民间,这些民间歌谣多表达劳动人民在劳作或者服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游子思归,倦鸟知返,回家享受天伦之乐是每个人的愿望。但他们有家难回呀!“微君之故”和“微君之躬”,他们不得不在露下、在泥中,辛勤劳作。《诗经·小雅·北山》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奴隶社会,奴隶们要承受沉重的徭役,普天之下都归君王所有,他们没有人身自由,更谈不上“回家的自由”。我们现在也喜欢讲“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这是对生活压力的排解,那么《式微》中对于归的期盼,与当今的“出走”具有相似性,都是对自由的呼唤。结论清代文人方玉润说:“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式微》是一首简单精巧的诗,需要仔细揣摩和推敲,才能体味其中深意。它可以和我们的工作、感情以及人生观联系起来,在莉莉分看来,它是一首归隐之诗、忠贞之诗,更是一首自由之诗。诗经(全三册注音插图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5购买我是莉莉分,不同见解欢迎评论区讨论,谢谢!(图来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