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关雎表达了什么意思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9728824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解析

1、后妃之德说

汉代学者郑玄认为《关雎》是赞美周文王的诗,而宋代学者整理了“三家诗”有关文献资料之后,认为《关雎》的创作目的是讽刺周康王及其王后。

欧阳修说,“《关雎》,齐鲁韩三家,皆以为康王政衰之诗。”其实关于讽刺康王的说法,最早的出处是刘向的《烈女传》,“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关雎》豫见,思得淑女以配君子……知诗为康王后夫人作”。

康王后喜欢赖床,起得很晚。这也导致康王贪恋温柔之乡,常常不能早朝,被朝臣批评。于是有人创作《关雎》这首诗,希望再选一个贤淑的女子,换掉王后。至少要让王和王后知道,应该怎么做。

古人认为君王不早朝是因为他身边的女人无德。好妃子要在每个黎明“夫人鸣璜,行步成声”,就是每天要用叮叮当当、细细密密的珠翠之声唤醒君王(敢情女人穿金戴银还有这个作用啊!相比之下,我们每天唤醒丈夫的声音是多么简单粗暴)。总之,君王不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为夫纳妾说

这里所说的“为夫纳妾”可不是一般人家的,而是王后为君王纳妾。《毛诗序》曰:“《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

孔颖达解释说,王后最高兴的是能够为自己的夫君找到贤善之女,来帮助自己共同事奉君王。如果她发现了品貌兼优的女子,却没有机会来到宫中与自己共事,她就会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呢?如果放在古代“王制”的背景下,也许在理论上能说得通。《礼记·昏义》云:“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君王的后宫安排这么多妻妾,目的不仅仅是增加子嗣,另外在其中还有一层政治的设计。王后管理后宫的妇人,以及百官的夫人,便是“内治”。君王管理前朝的大臣百官,便是“外治”。内治是家事,外治是政事。家不和,则政不兴。

、爱情说

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4、贵族婚礼说

王国维《释乐次》:“金奏(即敲击钟、磬、鼓等——引者)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诗言“钟鼓乐之”,有可能是周天子婚礼用乐,而诗篇“君子”“淑女”云云,也不是一般国、野之人。其次,篇中的钟鼓与琴瑟,正与《仪礼》等记载典礼文献所载奏乐情况吻合:堂上歌唱用琴瑟,堂下奏乐则有钟鼓,诗既表钟鼓,又言琴瑟,正合乎贵族之家典礼用乐的情形。其三,为诗篇称谓所不许。诗既言“淑女”是“君子”的“好逑”,“君子”与“淑女”都是第三人称形态,“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不是爱情表达该有的语气。写在最后

此诗主题,自古至今说法颇多,不管那种解释,都是表达了“淑女”配“君子”,才能构建和谐家庭。就像《易经》中说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也就是有“君子”和“淑女”组成的和谐家庭,才能有和谐的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