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节气话传统文化上海这所学校让中

图说:中国福利会所属宋庆龄学校围绕“小满”刮起一股“中国风”学校供图(下同)

前天是中国二十四节气里的“小满”,申城也已在5月19日正式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夏季。户外夏风徐徐,中国福利会所属宋庆龄学校里围绕着“小满”节气刮起一股“中国风”——“教室”里摆着的不是课桌椅而是木榻,孩子们围榻而坐;上课开始时,老师和孩子们不急着学新内容,而是在轻柔的铜铃声中闭上眼睛静心呼吸……

据了解,这是该校推出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与学生体验活动相结合,实现多学科、生活化、活动化的深度融合。

挖掘节气里的学科元素

“传统文化就在生活中、大自然中。二十四节气是根植于中华农耕文化的时间体系,它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轴,是一条可以将孩子的生活体验和中华文化连接起来的纽带。”课题负责人、宋校中国部小学教研组组长段红说,课题组通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从“节气与健康”“节气与山水”“节气与韵律”“节气与工坊”四个主题模块制定了课程纲要,二十四节气就是串起这四大模块的主轴,老师们根据节气习俗、文化内涵,挖掘可融合的学科元素。

“二十四节气统整课程,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也不是某一单一学科知识的延伸,而是基于传统文化框架,与学生体验活动相结合的设计。”比如,数学课上,老师将二十四节气分类排列,让同学们既学习了“位置的表示方法”,初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特点;语文课上,老师和孩子一起以夏天为主题,吟诵古诗。

图说:学生们在工坊传习馆里学习传统文化

中国工坊里学“静心”

为了配合中国文化主题,宋庆龄学校特设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教室——工坊传习馆。步入工坊传习馆,你就会被浓浓的中国味道所“包裹”,有树皮脉络清晰可见的手工纸,有天然食材染的布料,有墨韵芬芳的书法作品,还有制作传统手工纸和草木染的工具。学生们可以在这里体验《立夏染蛋》,也可以学习《传统造纸》。信息技术教师陈伟说:“我们会和孩子一起用一年的时间学造一张保留唐代工艺的手工纸、染一块布。技艺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一起求真、求慢、求拙、求难、求异,一起体验礼仪、美学和匠心。”

前不久刚上完《立夏染蛋》的一(4)班学生、来自瑞典的Nicholas用中文说:“我很喜欢上工坊课,我们要把树叶沾上水,再贴到蛋壳上,用皮筋扎紧,要绑得很紧很紧,不能移动,你不能着急,这样才能得到一个美丽的蛋。”五(2)班学生张静茹说:“我在工坊里最开始学会的就是‘静心’。每次老师一摇铃,我一听到铃声,就能静下来。现在做别的事情,需要静心时,我也能很快就静下来。”

图说:学生们的作品

宋庆龄学校中国部小学主任汤慧慧说,作为一所国际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国际性、开放性,一方面体现对外籍学生、教师的积极感染上,让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孩子、教师耳濡目染,爱上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表现在教学上的开放视野,老师每年都会和不同国家的教育者交流,大家便将学来的教学法运用到传统文化教育之中。“我们相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定静安虑得’,能生长出孩子的自由、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赋予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性。”

新民晚报记者马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