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十二
图
网络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
唐代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唐诗的发展具有突出贡献。
杜甫称赞他是“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新唐书·陈子昂传》:“唐兴,文章承徐庾之风,天下尚祖,子昂始变雅正。”
韩愈《荐士》诗评价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什么意思呢?简单点说,就是陈子昂叩开了盛唐诗歌的大门。
那么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是他开启了盛唐诗歌的大门?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又名《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开篇就旗帜鲜明提出了诗歌革新主张: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这篇序言在唐诗发展史上的意义,无异于一场革命的宣言书,它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也标志着另一面鲜明的旗帜——“提倡复古”正式树立。此前已经有人提过复古,但并不彻底,态度也很暧昧不坚决,所以这里说是正式树立,而不是首次提出。
在这篇序言里,陈子昂直接指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汉魏风骨,到了晋宋时期,就没有传下来了。取而代之的是“彩丽竞繁,兴寄都绝”。在晋宋之后的齐梁之间,这时候的诗风已经变成:大家比赛看谁写得美,但是“兴寄”都没有了。
那什么是“兴”?什么是“寄”?
“兴”是《诗经》常用的三种表现形式之一,另外两种是“赋”和“比”。
“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类似于今天的排比修辞。
例如之前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带火的《诗经·豳(bīn)风·七月》。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诗经·豳风·七月》节选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
例如熟知的《诗经·卫风·硕人》,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表现庄姜之美。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节选
而“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例如《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叶嘉莹先生说“比”是“由心及物”,即人内心有了感动,用外物来作比喻;而“兴”是“由物即心”,即外物引起人内心的感动。
所以,这里的“兴”就是诗歌内在的情感张力,而“寄”就是诗歌要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有所寄托。
齐梁时候的诗歌一味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但不过都是浮于形式,没有内在、没有内涵。就像一个人空有一身华丽的衣服和皮囊,但是里面的骨和血都没有。这样“兴寄都绝”的诗歌没有生命力,只是呆滞的文字堆砌。
齐梁诗风延续至隋唐,典型的代表就是浮艳的宫体诗。在陈子昂和“初唐四杰”之前,初唐的诗风都是以宫体诗为主的。宫体诗的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但感情苍白,华而不实。
“宫体诗”产生于六朝梁,其名字来自于梁简文帝萧纲,但萧纲并不是第一个开始写“宫体诗”的,在他之前,梁武帝萧衍及吴均、何逊、刘孝绰等人已经有了开端。萧纲以及围在他身边的一群文人只是“宫体诗”的主要创作者而已。
《咏内人昼眠》六朝梁·萧纲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梦笑开娇靥,眠鬓压落花。簟纹生玉腕,香汗浸红纱。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加入其中,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元日》唐·李世民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这就导致整个初唐的诗歌在内容情调上流于轻艳,诗风绮靡纤弱。
杜牧在《泊秦淮》一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后庭花》就是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宫体诗”——《玉树后庭花》。
而名相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叙》中直接批评宫体诗“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采。词尚轻险,多哀思,格外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
所以“宫体诗”这颗毒瘤不除,诗歌生命危矣。
在陈子昂之前,“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已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指责其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其他三人也高举“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旗帜。
在他们的努力下,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大漠的辽阔天地,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但整体上他们并未彻底摆脱齐梁以来的绮丽巧艳,只是初步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体诗风气,不过这也为陈子昂彻底革新诗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刘克庄《后村诗话》评价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站在“初唐四杰”的肩膀上,陈子昂彻底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诗风,并进一步提出自己诗歌革新的复古主张:“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
其实早在齐梁时期,刘勰、钟荣反对当时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
那么什么是“风雅”,什么又是“汉魏风骨”?
一般说“风雅”指的是《诗经》中的《风》、《雅》。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又称《国风》,包含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歌谣,通过这些内容,可以看到当时的民间习俗和人民的生活。
《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主要是应用于朝会典礼的乐歌,其中包括一部分政治诗,对了解周朝的兴衰有重要意义。而《小雅》则有更广阔的表现范围,从朝会到贵族阶层,从国家兴亡到贵族生活都有所表现。但毫无疑问的是,《雅》基本都与政治有关,与当时的政事有关。
《颂》分为《商颂》、《周颂》、《鲁颂》,都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陈子昂这里提出的“风雅”有更深层的含义,指的是一种艺术创作的精神,即《诗经》表现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