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区别于西方钢琴所以称之为古琴。在中国,琴是乐器的代表,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里的琴就泛指乐器,说这个人会乐器,懂得韵律。
古琴诗经中的古琴
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诗经》,《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中有这么一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为什么琴瑟友之,琴又能友什么呢?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说的是一个男孩爱上一个女孩,想尽办法用美好的事物向女孩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不像我们现在,看上一姑娘上去就撩,古时候的人都比较含蓄。他用上了终极大招“飙歌”,希望女孩能从琴声中感受到他的爱慕。
诗经风雅颂还有一首《诗经·国风·郑风·女曰鸡鸣》,说的是新婚小夫妻郎情妾意,小日子有滋有味。用一句“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琴在当时的生活中已经比较普遍,不过也是吃饱了没事干的人才能拥有的。小夫妻希望能吃饱穿暖,最好还能没事唱个卡拉OK,如此这般生活就太美妙了。这对小夫妻不仅有物质生活追求,还有精神文明的追求,我辈要向祖先学习啊。
古琴交友之神器
古时候,常人之间打招呼也是:吃了么、干啥去、庄稼咋样之类的。可有这么一类人不一样,他们爱好诗词歌赋,熟练琴棋书画。这些读书人常常聚会交流,一众人落座,“听闻张兄近日又作一佳曲,巧了,愚弟这也偶写得几句诗词,你我二人共同演奏一曲,为众人助兴可否?”。演奏完还有话说“啊张兄对于韵律的造诣我等望尘莫及啊”,“哪里哪里,李兄诗词佳作也是引领风骚啊”。吧啦吧啦就聊开了,聊的还是有益于文化创作,有益于个人修养的事情。《小雅·鹿鸣》中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看到没,客人来了要欣赏音乐的。琴瑟和鸣,听着听着就有了灵感,于是乎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就出炉了。
子衿高山流水遇知音
相信伯牙子期的故事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却不知伯牙子期之交是八拜之交中的知音之交。听着《高山流水》的美妙琴声,感受着子期所说的,“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在子期早亡后,伯牙在子期坟前弹奏最后一曲,绝弦于世,所有的语言在这种情意面前都是苍白的。羡慕伯牙子期的情意,也向往着在远方,有某一个人能听懂我的心声,可以是友谊,可以是爱情,甚至于是陌生人。
高山流水遇知音感受声律之美
诗歌的创作重视艺术之美,特别是声律,常常配上乐器演奏,吟唱出来。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再到散文和现代诗歌,包括现在的歌曲,尽显声律之美。如果没有声律,就没有我国如此浩瀚的文学宝藏。读书人不懂声律,不会乐器,如何创作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古时候学生要学习六艺: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从儿童启蒙就教授声律、格律,要求十分严格。
清朝康熙年间的车万育,创作了儿童启蒙的经典之作《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里面有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学会和运用。
声律启蒙经典“咏”流传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有一档节目,从第一季开播我就跟着看。节目是用大家比较喜欢的吟唱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好像唱歌一样。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误解,总以为传统文化就等同于科举考试,必须苦读十年书,考取功名。其实不然,不是学课文背诵诗词那么枯燥。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根本上诗词歌赋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文化艺术好不好。古时候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子佳人吟诗作赋,弹奏乐器的情形,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经典咏流传”运用的这种传唱经典的艺术形式特别好,演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经典咏流传今天从《诗经》聊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从古时候的《声律启蒙》聊到现在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想跟读着说一句重要的话:在古时候,以琴为代表的乐是必须学习的“六艺”之一,而我们现在呢?学生音乐课形同虚设,我们怎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琴棋书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你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吟唱一首诗词,或是学习一种中国古典乐器。我辈亿万中华儿女行动起来,找寻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