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的文娱生活不像今天,可以看球赛、听演唱会、看电影等等,丰富多彩。听戏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前几期我们讲了茶园、戏园子以及剧院中人们曾经度过的休闲时光,这一期我们就聊聊占据近一百年来北京人休闲生活中很重要的活动———听戏(主要是京剧)。
从班社制到明星制
自清代嘉道年间逐渐形成皮黄(那个时候还不叫京剧)以后,就有了很多皮黄兼演的班社,比如早期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也有昆弋合流的班社和皮黄、梆子“两下锅”的班社,后来有了更专业的皮黄班社。当时每个班都有每个班的特色,就是说每个班社都有每个班社的看家本领,每个班社都有自己的本戏,每个班社里面都有一些好演员,也就是台柱子演员,但是好演员的分量并没有重过班社的整体,这是在清代中叶到清末的情况。到了清末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沈容圃画的《同光十三绝》,里面画了十三个同治、光绪时代最优秀的名伶,包括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余紫云、时小福、刘赶三、郝蓝田、朱莲芬、杨鸣玉各种行当十三人。虽然这十三个人并不能囊括当时全部名演员,但是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同光时期,明星的分量已经超过了班社,只是当时还不是那么突出。而
到了清末民初,明星制就远远超过了班社制,人们去看戏不仅仅是看某一个班社的整体演出,而是特地去看一个“角儿”,就是一个著名的、受欢迎的演员。比如说,当时生行的谭鑫培。
谭鑫培时代被誉为“满城争说叫天儿”,谭鑫培的绰号叫“小叫天”,是因为他的父亲谭志道是唱老旦的,绰号“叫天儿”,他叫“小叫天”,但其名声却远远超过他的父亲。当时捧名伶也就跟我们今天追星是一样的狂热,谭鑫培的艺术甚至是日常起居都成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