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
1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诗中的女子面容娇美如木槿花儿(“舜华”和“舜英”),她行为举止飘逸若仙(“将翱将翔”),而那珠光闪闪并铃铛作响的全套配饰(“佩玉琼琚”和“佩玉将将”)更彰显了她的尊贵,诗人由衷的赞叹女子的漂亮安闲(“洵美且都”)和淑名远扬(“德音不忘”)。根据诗意,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有女同车》全诗两节的内容是相似的,都是赞美坐在新郎身边的新嫁娘的。
2
那么,《有女同车》这首诗是赞美哪个女子的呢?历代诗论家有争论。
由于诗中有“孟姜”这个名字,有的学者遂认为这首诗是以《诗经》中常用的反复艺术手法赞美齐僖公的大女儿文姜(前-前)的,“孟”的本义意是头生子,孟姜就是文姜。但是,根据历史记载,文姜是嫁给鲁桓公的,十五国风是反映十五个不同地区古代社会生活的民歌,“郑风”怎么会赞美鲁国国君的新娘子呢?
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民歌,一般说来,民歌都是很早以前出现的,是在一代代人传唱的过程中定型的,《有女同车》这首诗当然也就是郑国的早期民歌。对于男女法定婚龄,《春秋谷梁传》说到春秋时期的法定婚龄时说:“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姬姓诸侯国郑国始建于公元前年,文姜的法定出嫁年龄时是公元前年,距离郑国建国一百余年,《有女同车》在这时候出现是合理的。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年这一年,郑庄公病危前,为了规避郑庄公死后其儿女三年内不能婚嫁这一礼俗,即将继位为郑昭公的太子姬忽结婚了,不过,姬忽娶的不是齐国大公主文姜,而是陈国陈桓公的女儿妫氏。于是,古代有的诗论家认为,只会传唱郑国事典的民歌《有女同车》赞美的新嫁娘是妫氏,而不是文姜,当然,他们仍然无法解释诗中出现的女子为什么是文姜。
古人以赋、比、兴解释《诗经》。比就是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纯粹的语言艺术。兴就是先言他物然后引出主题,跟叙事不沾边。赋也就是铺排,虽然有些叙事内容可以成为铺排内容,但是那毕竟是为了抒情,抒情才是赋的目的。就是说,古人在解释《诗经》,对诗篇诞生时的时代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