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诗经看历史真相二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53303318890248&wfr=spider&for=pc
用白话解释是:殷商调兵又遣将,军旗招展像树林那样。我主武王誓师在牧野,他说我们才是真兴旺。上帝正注视着众将士,不要有二心和妄想!牧野的地势平坦又宽广,檀木战车威武又明亮,驾车的战马雄骏真健壮。还有太师姜太公,好象那雄鹰展开翅膀。他辅佐我们的武王,讨伐那殷商的纣王。一个早上天下就清平。这是《诗经大雅大明》里的描述,就这几句你觉得很简略了是吧;你要看《史记》,写的比这还简单。《史记》倒是很详细记载了武王的战前动员演说,不过真到记载战役过程,不超过两行字:“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心,皆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翻译成白话:纣王听说周武王来了,发兵七十万来迎敌。武王使命姜太公前去挑战,组织精锐突击队猛烈攻击纣王的战线,纣王军队虽多,但心里向着武王。他们临阵倒戈,帮武王开路,武王全军压上,纣王全线崩溃——就完了。这也太简单了是吧,虽然两边的记述都简单,但合起来却能再发掘出一些关键细节。首先,这场战役周朝一边是谁指挥的?一般人会说,不是周武王吗?其实对照分析,更大可能姜太公吕望;他更可能是真正的指挥者。你看,《史记》里说的是“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所谓“致师”,是挑战、率先出击的意思。姜太公都是八十岁的老人了,你让他直接带队冲锋,把老爷子闪着怎么办,他又是周朝阵营的关键人物,这可能性不大。关于姜太公当时的年龄有多大,说他有八十岁还真不是瞎掰,屈原在《楚辞九辩》里有一句“太公九十而显荣兮”,姜太公真是在八十岁以后才发达的。而《诗经》又里说:“维师尚父,时维鹰扬”。“鹰扬”是雄鹰展开翅膀,翱翔于天空。确实是众人仰视、极其威武的样子。不管是史书、还是诗歌,对这样战役的记载都只提到了三个人,周武王、姜太公和商纣王。而且有人物神态描写的只有姜太公,可见他是这场战役里极其关键的角色,他直接冲锋的可能性既然不大,那又像雄鹰展翅一样威武,会是怎样个情景呢?我头脑中就自然出现这样一幅场景,姜太公须发皆发白,手执令旗立于中军帅旗之下,左右调度,一道道军令传达下去,凛然若天神一样威武。所以这场关键会战有比较大的可能,其实际指挥者是姜太公,而周武王是名义上的统帅。再一个问题,这场战役持续了多长时间呢,《大雅大明》篇里最后有一句:会朝清明,一个上午没结束,天下就太平了。这场关键的战役,只持续了至多几个小时,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是把《诗经大雅大明》篇和《史记》对照,对牧野之战我们能获得更多生动理解,如果再进一步,把《大雅大明》篇对照《诗经》里的另一篇,《国风豳风破斧》篇对照,再和史书对照。我们对周朝建国的历史又多了一份深入的理解。《豳风破斧》篇讲的是周公东征。说到这儿又要介绍一下历史故事的背景,周朝灭商是两次。一次是人们都熟悉的武王伐纣,另一次是多数人不太熟悉的周公东征,周公是武王的弟弟。经过上面说的牧野之战,周武王进入商都朝歌、商纣王自杀,商朝从名义上算灭亡了。但是周武王对商朝遗留的贵族基本上没有处罚,原来商朝的“国人”——也就是朝歌的居民也没有迁移他们。只是废除了商纣王的恶政,封赏的功臣,拿走了商朝的一些重要的礼器(仪式上表明政权的变更),他就率军回到了老家。同时他把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封在朝歌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对商朝的贵族和国民起到监视防范作用。除此就没有更多的安排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