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的春天,充满了喜悦之情,与平时的

白癜风的治疗医院 http://www.xxzywj.com/
杜甫凭借在诗歌上的造诣,被后人誉为“诗圣”。从这个称呼上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位不苟言笑的忠厚长者。这样的个性反映到他的文学作品中,就涌现出很多悲天悯人的“沉郁”诗句。无论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是《石壕吏》中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又或《征夫》中的“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都是此类诗歌。但一个人写诗论文,不可能永远只有一种风格,千篇一律的作品也不可能成就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首与众不同的诗歌,因为这首诗里的杜甫不再悲伤。▲杜甫绝句(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首句中的“迟日”是指春日,最早的出处是在《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而后世的罗贯中也曾借诸葛亮之口,吟诵出“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诗句。迟日和春日既然是同一个意思,为什么杜甫不用更直白的“春日”呢?▲迟日这里的用意有两点,其一,杜甫通过“迟”字来表达自己当时悠闲的心态;其二,因为第二句诗也用了一个“春”字,在绝句中同一个字重复出现是诗家大忌,所以杜甫才会在首句中以“迟日”开头。春天的太阳光灿烂而温馨,在它的照耀下,天地间所有的景色都变得绚丽多彩起来。这句诗是本诗的总括,杜甫以春天的阳光奠定下了温暖、和谐的基调。句末的“丽”则代表了变化,在春日下,天地万物都在慢慢改变着。至于改变是什么,让我们接着往下看。▲春光明媚在第二句诗里,杜甫收拢目光,把焦点停留在了春风上。之所以会从这里下笔,是因为风是春天万物复苏的源头,宋朝的王安石就曾有“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而在春风的吹拂下,花草全都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这句诗里,杜甫并没有继续用眼睛去寻找景色的变化,而是通过嗅觉,抓住春暖花开的特点,用“香”字来表现出花开柳绿草如茵的春天景致。这样写法既与上句诗一脉相承,又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春天进行了全面的描述,让读者不致产生雷同和单调的感觉。▲花草芬芳杜甫在前两句诗里,借助太阳和暖风对整个春天进行了整体地描述,到第三句则转向具体的景物。他先抓住了春归的飞燕,借燕子归来后忙于筑巢的习性,勾画出飞燕衔泥,来往梁间的动态美景。并通过一个“融”字表明泥土的松软,与前文的“江山丽”和“花草香”进行呼应,从细微之处又一次证明了阳光普照、春暖花开的绚丽景致。▲燕子在阳光的照耀下,不仅泥土松软,就连水边的沙子也变得暖洋洋的。出双入对的鸳鸯纷纷栖息在沙土上,享受着明媚的春光。“沙暖”与上句“泥融”具有相同的作用,重复的出现既是在强调春天的温暖,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春天加以诠释。杜甫选择出现在沙子上的是鸳鸯而不是其它水鸟,这是因为鸳鸯是和美、团圆的象征。借鸳鸯的象征意义收尾,不仅有利于对春景的描述,而且代表了杜甫写诗时的喜悦心情。▲鸳鸯静阅闲话纵观全诗,首句从视觉出发,欣赏春日下山河的秀丽;次句从嗅觉出发,借花草的香气,写出春风下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盛况;三句、四句通过对飞燕衔泥、鸳鸯卧沙这两个具体景物的描画,让诗歌中的春天更加真实、生动。诗歌前两句从大处着眼,写尽春归后的秀丽和万物复苏时的明媚;后两句于细微处落笔,在动静之间使春天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此外,本诗一句一景,而四个画面又能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春游画卷,是老杜别具一格的作品。参考资料《全唐诗》《全宋诗》《诗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