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孔子从三千多首民歌中,删除重复的,精选对礼义廉耻有教育意义的,好中选优,一共精选了三百零五篇,都配上了音乐。
虽然是十里挑一,但巴塔君竟然发现,其中有两首诗,不仅题目相同,开头第一句也完全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两首便是《无衣》。
先看第一首,《诗经·国风·唐风》中的《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翻译成白话文是:怎么能说我没有衣裳?我有七套!但不像您的衣裳,既安稳又吉祥。怎么能说我没有衣裳?我有六套!但不像您的衣裳,既安详又温暖。
此诗很怪。第一句既是反问句,又是设问句,让整首诗的气势低开高走,最后又低走,呈现山岭的连绵之势。
根据《毛诗序》的判断,这首诗是赞美晋武公的。晋武公统一了晋国之后,他的手下向周天子请求正式的任命和册封,于是用诗的语言形式写了一个请示。意思是说,我的衣服是有了,但没有徽章,请你赐给我象征权力的制服吧。也就是说,我有的是地盘,只是缺少您周天子的一纸任命书而已,请您印发一份带公章、有文号的《干部任命书》给我吧。
古代的请示报告都写得这么有含蓄,文采斐然,不愧是文明古国里最美的请示。
这么美的公文,孔子怎么舍得丢下呢?
再看第二首,《诗经·国风·秦风》中的《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古典诗词家周振甫把它翻译成了白话文:
难道说没有长袍?我同你同穿长袍。周王发动军队,修理我的戈和矛,与你同对一个仇。
难道说没有内衣?我同你同穿内衣。周王发动军队,修理我的矛和戟,同你一起有所作。
难道说没有下裳?我同你同穿下裳。周王发动军队,修理我的盔甲和刃兵,和你一起前行。
这首诗也很美啊,在这个庚子年的春天,日本友人把“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用在捐赠给中国的物资上,引发了中国网友一片惊叹:日本人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不容小觑啊。短短八字,表达了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亲密情怀。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首诗还是一首反战的战歌,是“和为贵”的诗情画意式的表达。《毛诗序》记载:“《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意思是,这首《无衣》讽刺了秦国君主的穷兵黩武,好打仗,喜欢突然调兵遣将,与人民群众的想法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这样一首有爱有恨,敢爱敢恨的又唯美,又雄壮的战歌或者情歌,孔子怎么舍得删除呢?